界面新闻:你会希望喜茶之后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吗?
聂云宸:这是我们的基本愿景,希望可以把茶和茶背后的文化年轻化、国际化、互联网化,最终可以基于此做出一个超越文化和地域的符号和品牌。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看重logo,花了很多年时间来改它。当没有好的想法的时候,我宁愿先用中英文名字做logo。
界面新闻:喜茶如果是一个酷的品牌,它永远都要和当下年轻人形成一个紧密关联吗?需要去追赶消费者越来越快改变的喜好吗?
聂云宸:我不担心这一点,我相信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是我的人生原则。很多事情没有大家想象那么新。就像Nike是一个很伟大的品牌公司。它所处的服饰、鞋履行业比我们更糟糕,消费者喜新厌旧非常严重,不断需要新的刺激性的东西,包括新的广告、新的产品,但它一样可以屹立不倒,因为它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品牌。
其实变的都是战术层面的东西,更要关注的是战略层面上那些不变的事。就像我们不断地出新品,但我们希望可以沉淀出东西。别家可以有桃子乌龙、桃子绿茶,但芝芝桃桃就只能是我们的产品;市面上每个人都可以做黑糖珍珠鲜奶,但只有我们的产品是波波茶。我们对名字和风格很看重,因为它最后沉淀下来就是喜茶的品牌元素和内容,是不变的那部分东西。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很重要。就像球鞋很多,但Air Jordan、Air Max只有Nike才有,它就是不一样,有内容在里面,也代表了一些东西。
至于战术层面上那些变化的东西,我们不担心。第一,如果你一直在追求做好的东西,往往你会走到别人的前面。第二,我们希望能够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想东西,去想他们将来会喜欢什么。如果只是去问消费者现在要什么,那永远都只能跟消费者同步,甚至被他们甩开一截。
界面新闻:回顾打造喜茶这个品牌的过程,你觉得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聂云宸:我个人会把事情分成两类,一类是锐性的,就像爆款产品,它会立竿见影引起排队,带来好生意,但起得快也容易落得快;还有一类是钝性的,它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后树立起来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会没有的,品牌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我们相信打造品牌,和刚刚说的运营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做的事情很细碎,比如门店的一个消防栓上的几个字也该自己改个字体,因为这样才统一,但可能根本没人注意到。我们花了七年的时间,也就是到现在我们才敢去说品牌。以前我们并不认为投入很多时间、资源、人力能产生多少效果。

喜茶在长沙Lab店开业时推出的与长沙臭豆腐品牌文和友联名合作的臭豆腐甜品 图片来源:喜茶微信公众号

开发周边产品是喜茶品牌建设的手段之一 图片来源:喜茶微信公众号
行业与竞争
根据喜茶方面提供的数据,喜茶门店单店日均出杯数为1500杯,单店单日最高营业额为17万元。这样的数据足以让同行羡慕,尤其是在整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
美团点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现制奶茶门店数已达41万家,一年内增幅达74%。同样是来自该平台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16年下半年开始,饮品店关店数量开始超过开店数量,2017年上半年饮品店关店数量达到开店数量的1.3倍。

喜茶店前排起的队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你觉得喜茶和行业内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品牌建设?
聂云宸:我认为我们每个方面都不一样。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不是和茶饮行业比。我自己的动机,我们做事的方法,我们发展的方法,其实跟所有公司都不一样。我们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我们很有信心的是喜茶或者说更早的皇茶,是一家非常与众不同的公司。任何一个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就算他不喜欢这里、骂这里,他都应该会觉得我们跟别人不一样。
现在很多人会把不加盟、研究产品、讲究设计这些方式作为开茶饮店的标配,但回到七年前,我们刚创业的年代,没有人做这些事情。这些标准都是我们建立的。大家只不过是看到这样做会成功,认为这是喜茶成功的原因,才想这样做。而我们当初做这些事情不是因为觉得这些事情可以成功,是反过来,我们认为我们的产品足够锐利,已经可以成功了,所以我们可以不考虑消费者是否会喜欢,是否符合动线设计的合理性等等,而去更大胆地追求更好的设计。
我们不会过多地关注竞争对手。我们一直关注的是核心,也就是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这是做品牌生意需要考虑的。因为品牌生意的行业规模可大可小,市场可以培养。我七年前刚创业的时候,30元奶茶市场的规模可以被认为是0,很多女生出门不会想要喝路边的奶茶觉得很脏很廉价,我父母都劝我不要做这个生意。但是现在,这个行业在消费者心里,尤其是95后、00后消费者心里,已经可以和咖啡行业对等,至少不存在明显的鄙视链,有人甚至觉得奶茶比咖啡更有趣一些。
渠道生意倒是应该关心竞争对手,因为它们的行业规模有上限,此消彼长。
界面新闻:实现“不同”靠的是你的品位跟直觉吗?
聂云宸:我不喜欢用“品位”这个词,觉得像想要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好”,而不是“与众不同”。追求不一样很简单。比如,市面上所有人都用圆形的杯子,那设计一个方形的杯子就是不一样的,但是它的体验未必好。反过来,如果别人先做一样事情,而效果足够好,那我们也应该去做。很巧的是,做得足够好往往可以甩开别人,所以别人会觉得那就是不一样的,哪怕当初的动机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