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倔老汉郭万刚:喜欢树,喜欢得有些自相矛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向清凯 强晓玲 姜伟超 王紫轩 崔翰超 | 发布时间: 2024-07-20 14:38:51 | 490 次浏览 | 分享到:

郭万刚喜欢树,喜欢得有些自相矛盾。

带着我们在林场看他们栽的树,走在咯吱作响的沙土上,郭万刚手指已半人高顶着黄花的柠条,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树。”走过一片绿茸茸的梭梭时,他又开心地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树。”

当看见细长枝条的红柳时,我们笑着问他:“这是不是还是您最喜欢的树呀?”


2023年5月6日,在古浪县一片治沙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在劳作间隙休息。新华社记者黄晓勇摄

郭万刚便呵呵地笑。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

在这里种了40多年树的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心里清楚,为了“降服”与他们争田、争地、争生活的沙,只要是耐旱、耐寒、防风、固沙的树木都是他最喜欢的树。

在一棵高大的乔木面前,郭万刚停住了脚步。这是一棵白榆,是这一片少见的大树。枝干挺拔,树冠茂密,悬空裸露在外的根系坚韧苍劲。站在它面前,眼前仿佛出现一棵小树,在风沙狂啸扑打中倔强地向上生长……“这树四十几年了,是父辈们1978年种的。”个头不高的郭万刚轻声慢语地说。

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曾经风沙肆虐,以每年推进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郭万刚带着我们去看那株老榆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摄

他指指老榆树的树根,“这里是八步沙的大风口,狂风把埋在根上的沙子一层层刮走,迎风的树根就这样被风刨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初,郭万刚的父亲与几位老汉在承包合同上按下手印,直到陆续把自己“埋”进沙漠。这是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的故事。“父死子继”,跟随父辈治沙的郭万刚成了“接锹人”,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治沙造林30多万亩。

家乡的风沙小了,降雨也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风沙线倒退了30多公里。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调研,并参与林场职工的压沙、开沟。总书记对大家说:“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总书记还说:“把日子过好,治沙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郭万刚感慨,今年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将全部完成初步治理,“你们春天来,沙海变花海呢”。

在老榆树裸露蔓延的粗壮庞大的根系中,一棵棵小树发了芽,并将长出的新根深深地扎向沙海。


在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左)和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扎草方格压沙(2020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一棵树和亿棵树:

“农民种树,最终是保住土地,更好地活着”

 

 

在郭万刚的印象里,小时候,八步沙除了沙,只有一棵大树。

那是离家5公里的一棵照子树(胡杨树),据说是牧羊人下雨时栽下的,人们称它“神树”。就这样一棵神树,在20世纪80年代也最终干旱而死。

郭万刚的家坐落在八步沙旁边的土门镇台子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临腾格里沙漠。南面祁连山东段的昌灵山阻挡了沙漠的南移,西北风裹挟的沙土最终落在了土门镇,形成了典型的内陆沙漠,这就是八步沙。

儿时的郭万刚,目之所及皆是沙。郭万刚成年后在供销社工作,有机会走出八步沙,当看到秦岭以南漫山遍野的绿树红花,郭万刚第一次意识到大自然对于八步沙人的吝啬和严苛。

尽管如此,这片贫瘠的土地依然顽强地为村民们提供着不多的粮食、柴火、牧草。附近找不到了,人们便走向沙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活命,人们抓发菜、铲刺蓬、剜沙葱、砍毛柴……沙耙直接将沙生植被连根拔起,当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那时候在生产队当畜牧股股长的父亲郭朝明心里很明白,“羊多了,骆驼多了,人多了,沙漠就不老实了”。在人迹罕至的沙漠里,沙丘像结了一层薄薄的壳,小些的风,扬不起沙,但羊群一旦走过,沙子就像活过来一样随风而起。

“这是在沙魔牙尖尖上讨生活呀!”郭朝明常说。

贫困,让人们陷入更加贫困的怪圈,继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每到春季,黄风夹杂着沙砾呼啸而来。刚刚长出的庄稼被吹走,吹走了再补种,补种了又被吹走……“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是当时八步沙的真实写照。

每年,沙丘以约7.5米的速度向村庄推进,掩埋庄稼,毁坏农田。郭万刚说,有能力的人选择离开。

“要么把沙治住,要么被沙埋了……”父辈们开始有了最朴素的想法。


2023年6月2日,在位于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治沙点,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查看树木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因为风沙侵袭,生产队有300亩土地几年没收成。郭朝明听从国营林场战友的建议:“去种树!庄稼会被沙打,树也会被打吗?我这里有苗,给你试试。”

上级部门来检查,发现这是个好办法,“树长大了,护田护村”,“估产会”成了“植树造林会”。八步沙受风沙侵袭的土地,开始有了点点新绿。

1970年,公社照顾50岁的郭朝明看护林地,每月由古浪林业局给10元钱的工资,生产队再记10个工分。不错的收入和对林子的执着,父亲自信找对了护田治沙的方法。

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父亲郭朝明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在合同书上摁下红指印,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