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倔老汉郭万刚:喜欢树,喜欢得有些自相矛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向清凯 强晓玲 姜伟超 王紫轩 崔翰超 | 发布时间: 2024-07-20 14:38:51 | 492 次浏览 | 分享到:

那一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也有40岁。

在沙地上挖个“地窝子”,六老汉卷起铺盖住了进去。大家凑钱买上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锹,“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开始了治沙造林。

渐渐地,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慢慢延伸。

贺发林、石满、郭朝明、罗元奎、程海老汉相继离世。老汉们约定,六家人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不能断。

就这样,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老汉们的铁锹。


2023年5月6日,八步沙两代治沙人在劳作后合影。从左至右:罗兴全(后左一)、石银山(后左二)、郭万刚(后中)、贺中强(后右二)、程生学(后右一)、郭玺(前)。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在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里有一张卫星云图,那是2021年7月和2023年7月分别拍摄的古浪县域对比照片。从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仅仅两年,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的交会处,几乎全被绿色覆盖。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1年7月卫星拍摄的古浪县照片,下图为2023年7月拍摄的古浪县照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仅仅两年之间,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已几乎全被绿色覆盖。

郭万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八步沙林场三代人前前后后种了4000多万棵树,成活至少2400万棵,而全县种植成活更是达到3亿棵树。看着卫星云图中一片片新绿,郭万刚说:“农民种树,最终是保住土地,更好地活着。”

黑风暴与接锹人:

能活着回来,“是八步沙的树救了我们”!

 

 

郭万刚喜欢照相,源于当兵的弟弟“淘汰”给他一部傻瓜相机。

在“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里,不少老照片记录着老汉们早年治沙的场景:三老汉蹲在“地窝子”门口三个石头一口锅地烧茶做饭,老汉们赶着驴车驮水浇苗,林场早期简陋的场部……这些都是郭万刚当年跟随老汉们种树时拍下的。


1983年,“六老汉”一代治沙人在“地窝子”生火做饭。大家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锹,“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开始了治沙造林。新华社发(八步沙林场供图)

1972年,20岁的郭万刚已经开始帮父亲分担部分养家的责任,在打工、搞副业之余,他跟着当地包工头学了泥瓦工。一次在修建土门供销社时,手脚勤快、眼里有活、脑子好使的郭万刚被相中,招工到供销社,“吃起了公家饭”。

每到春季,风沙越来越大,与人们争夺着土地。在外上班的郭万刚,也不得不经常请假去挖麦苗。

“倘若不把压在麦苗上的沙土挖开,第二年这地就没法种了!”挖苗时,他也慢慢理解了父亲一个人在沙漠里守护林地的意义。但年轻的郭万刚坚信,种树是老汉们的事,他有自己的生活。

除了工作,郭万刚也倒腾一些小生意。他曾期待着攒够一些钱,在镇上开个磨坊,这是农村人离不开的生意。

1981年,随着造林任务加重,年龄最长的郭朝明得了风寒,全身酸软,没法下地,只好找到郭万刚,“划片植树,我的两千亩任务咋办?”

他怼父亲:“治沙!沙漠看都看不到头,你以为自己是神仙啊!”

眼看着父亲为了种树不管不顾,还要拉自己“下水”,郭万刚甚至盼着林场赶快散伙。但父亲年迈的样子,又让他心疼。就这样,郭万刚不情不愿地扛上铁锹钻进八步沙。

几年的坚持,八步沙越来越多的沙丘固定住了,越来越多的树苗茁壮成长。郭朝明不能到现场,郭万刚就一揽子全部承担了。春秋季节种树,其他时间养护,还兼职林场财会和各种跑腿的活儿。

这个勤快谦和、总有办法解决各种困难的小伙子,老汉们没有理由不喜欢。

“万刚,你回来跟我们一起种树吧!苦是苦,但营生在家门口,也有国家的造林补助,好歹也是个职工的样子……”

为了留下郭万刚,老汉们甚至想过每人从补贴里给他抽出几块钱。郭万刚拒绝了,内心却有了触动。

风沙依然肆虐着八步沙,一次沙尘暴侵袭,将程海和罗元奎老人埋在了地窝子,这事引起了县上的重视,林业局批了两方木头,老汉们抽空打了些泥坯,修了三间土坯房。看着老汉们有了一处像模像样的场部,郭万刚内心复杂。他说:“八步沙,是老汉们用命换下的。”

而真正让郭万刚坚定地留在八步沙林场的,是一场黑风暴。

1993年5月5日下午4点,郭万刚和罗元奎正在林场巡护,一股刺鼻的土腥味袭来,有经验的罗老汉喊道:“老毛黄风来了,赶紧跑!”

狂风卷着沙尘,遮天蔽日。多年治沙让八步沙林场有了不少植被,郭万刚和罗元奎躲在沙湾的一丛梭梭里,眨眼的功夫,嘴、鼻子、耳朵里已被灌满沙子。他们不时挪动身体,防止被沙土埋住。

几分钟后,天边有了一丝亮光。接着又是一阵“白雨”。两人在昏黑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好不容易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才知道已经反向走了几十里路。

晚上11点,当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赶回场部时,妻子一把抓住泥人一样的郭万刚,颤着声说:“以为你们回不来了!”

原来,这次“5·5”黑风暴来袭,二十几名刚刚放学的小学生被大风吞没。郭万刚说:“这次黑风暴,仅河西走廊地区就有85人被大风夺去生命,31人失踪,12万头大小牲畜被刮得无影无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