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倔老汉郭万刚:喜欢树,喜欢得有些自相矛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向清凯 强晓玲 姜伟超 王紫轩 崔翰超 | 发布时间: 2024-07-20 14:38:51 | 49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3年6月2日,在位于武威市古浪县的一片林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查看树苗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受害者变受益者:

“你看,沙海变花海啦!”

 

 

在八步沙的众多治沙照片中,有一张分外天真。照片里,郭万刚站在一簇开满黄色小花的植物后面,轻轻捧起两枝放在胸前,眯着眼睛,嘴角上扬,有些得意,有些炫耀。

“这是柠条,5月份就开花了,我们这里把它叫迎春花。”郭万刚解释道。

沙漠里,春天会来得迟一些。梭梭、花棒、红柳、柠条懂得在大多数干旱的日子里休眠,等到降雨才疯长。因此,哪怕长了10多年,叶片和枝条还是小小的,花期也晚。但它们仍旧会开花,有些花期甚至能到秋天。

郭万刚说,沙漠里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味。柠条花闻起来像卫生香的味道;沙棘花香味很甜腻;花棒的花味道像玫瑰;红柳花乍闻起来有点苦,后调却越来越香。

“一到四五月份,这里满眼全是花,感觉受的苦都值了。”郭万刚说。

对于如今的古浪县来说,沙漠的春天已经延伸至县域最北的省界,再往北,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郭万刚站在分界公路上,指着葱茏的灌木丛向我们感慨:“现在古浪已经没有没治理的沙漠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数古浪人前赴后继,在当地北部沙区治沙造林62万亩、修复退化林11万亩、治理风沙口20多个,沙区前沿林草植被覆盖率由20%恢复到70%以上。


5月31日,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农民陈兆忠使用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压草方格,图为手扶式沙障机的碾轮轧过麦草。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如果古浪县治沙有“功德簿”,八步沙林场一定在第一页。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参与管护、造林的面积累计达44.9万亩,占全县沙化土地的近五分之一。

贡献不止于此。八步沙北面的黄花滩,曾经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戈壁。如今,这里绿洲成片,居住着从当地南部山区搬来的6万多名村民,是甘肃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如果没有八步沙的前期治理,这里很难实现宜居。”郭万刚说。

如今,黄花滩上风沙已退,曾饱受贫困折磨的山区移民,在一马平川的12万余亩复耕土地上种菜、养牛羊、开工厂,春秋治沙季,就到沙漠里打零工。

据统计,仅八步沙林场每年就要招一到两万人次的治沙工,大多是留守在家的妇女,她们清晨出发,傍晚收工,每人每天能赚120元。

越来越多人对郭万刚竖起大拇指。当地村民刘万成说:“以前大家不理解,都把场长叫倔老汉。”他回忆道,郭万刚几乎时刻都在林场里走走转转,一看到没栽好的树,当场就要指出来,甚至直接让走人。

“现在看,不倔,咋能把沙赶跑,咋能这么多年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刘万成说,现在大家从受害者变成了受益者,见到郭万刚,是“相当尊重”。

由于常年和风沙打交道,郭万刚的左耳得了化脓性中耳炎,已经完全丧失听力。可他还是不闲着,每天早上5点多,这个70多岁的倔老头会准时出现在沙漠里,弯着腰,认真观察树栽得稳不稳,长得好不好。

2016年秋天,郭万刚把在外务工的侄子郭玺叫回了林场,就像3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父亲从供销社叫回他一样。

起初,郭玺也寻思先把林场的活干完,自己就出去打工。然而,沙漠里摸爬滚打了一年后,他发现“木已成舟”。“这些树是一代代托付下来的,大伯他们老了,我们得接上。”郭玺说,“新树接老树,传承不能断。”

小时候,郭玺不理解大伯为啥天天在黄风黑浪里待着,他唯一的乐趣是等爷爷、伯伯们种在沙漠里的沙枣树结果了,摘一些甜甜嘴。长大后,郭玺惊讶地发现,黄风黑浪不见了,沙漠里冒出许多形形色色的植物。一到四五月,遍地都是花。

有一次,郭玺被郭万刚叫到花海里拍照。镜头“咔嚓”的一瞬间,闻着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他突然明白了大伯的坚持。

前几年,郭玺也同郭万刚产生过一些分歧:“大伯不太懂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生怕把栽好的树给害了。”郭玺觉得,郭万刚爱惜树,爱出了一种护犊子的感觉。

“后来大伯发现这些办法很高效,就慢慢接受了。”郭玺说,郭万刚其实一直没变,冲动、冒险是他,执拗、保守还是他,底层逻辑只有一个,就是:治好沙、护好地、守好家。


4月11日,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郭玺在平整树坑,一旁的沙地上,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毛儿刺”的野花正在盛开。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摄

这些年,包括郭玺在内的10多个年轻人加入八步沙林场,其中不乏大学生。打坑机代替了铁锹,无人机一周就能撒完农药,一车能装15吨水的洒水车开进沙丘,一年四季转悠着补水,溜达鸡等林下经济也顺势发展起来。

2019年,第三代治沙人对接蚂蚁森林项目,让古浪治沙进入“信息时代”。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的网友帮八步沙交出13.7万亩的治沙成绩。

越来越多的研学、采访、宣讲团队走进八步沙,听郭万刚讲述这里的传奇。一些小学生站在灌木丛中惊叹:“这是沙漠吗?”

现在,郭万刚视力早已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喜欢在沙漠里这拍拍、那拍拍。镜头里,消失多年的黄羊、狐狸、野兔回来了,它们穿过一丛丛矮小却坚韧的植物,在黄、紫、粉、红的花间探出脑袋。

“你看,沙海变花海啦!”郭万刚望着远处,小声念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