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时代面孔 | 马兆远: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找到思维的锚点?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9-25 17:41:14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我们仰望星空,追问宇宙的起源与规律时,往往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但世界并非如此运转。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英国物理学会学士、《世界的逻辑》作者马兆远认为,人类几千年来对“确定性”的执着追寻,最终指向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不确定性本身,才是世界唯一确定的事实。

 

马兆远(左)接受《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专访

 

追寻确定性的文明之旅

 

《世界的逻辑》,这门曾经在清华大学开设、历时48讲的课程,如今被写成一本60万字的巨著,从七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类起源讲起,穿越古希腊理性主义、科学革命,一直延伸到人工智能与当代科学的前沿。马兆远希望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思维工具。

 

“科学的伟大,不在于给出所有答案,而在于让我们知道哪些问题,必须靠人类自己去面对。”马兆远说。”

 

《世界的逻辑》的上册,马兆远从古希腊逻辑讲起。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逻辑,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地尝试梳理语言和思维,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变成可以判断对错的理性框架。这为科学奠定了思维工具的基础,也让人类在几千年间不断构建起对世界的确定性认识。

 

“理性给了我们掌控世界的力量。”马兆远说,“过去三百年,科学通过理性的工具建立起完整的规律,让我们可以预测、计算、控制。”

 

科学的自我觉醒:直面不确定性

 

然而,科学在辉煌的同时,也在逐步揭示理性的局限。20世纪初,数学家歌德尔用“不完备定理”证明:任何自洽的数学系统,都必然存在无法在系统内部被证明的命题。也就是说,理性本身是不完整的。

 

几乎在同一时期,物理学也迎来了不确定性的挑战。量子力学的诞生让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爱因斯坦曾试图反抗这种结论,他不愿相信“上帝掷骰子”,但最终,不确定性被证明是自然的底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类彻底认识到,非理性的那部分,才是真正根深蒂固存在于世界的。”马兆远解释,“理性的部分将来计算机都可以做,效率会越来越高,但非理性的部分,是人类无法交给机器的。”

 

因此,《世界的逻辑》的下册重点探讨的是:如何理解不确定性,并在其中找到行动的智慧。马兆远提出了贝叶斯式的思维方法: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实验、修正,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预期与心态。

 

“人生很多关键决策都没有标准答案。”他说,“与其追求一次就对,不如通过不断试错和调整,让自己逐渐接近目标。”

 

接受不完美,才是世界最完美的状态

 

现代社会充满焦虑。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人们都渴望确定性: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条清晰的道路、一次“不会错”的选择。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马兆远认为,人类从认知本能上追求确定性,但世界的真实面貌恰恰是不可预测、不断变化的。

 

“科学过去一百年的最大成就,不是创造了万能的工具,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他说,“科学知道哪些问题无法解决,并把这些留给人类自己去面对。这是科学最伟大的地方。”

 

在这层意义上,科学不再是一个提供确定答案的“新上帝”,而是一种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思维工具。科学告诉我们:不完美是世界的常态,接受不完美,反而是人类智慧的起点。

理性与直觉:科学家与机器的分界线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直觉。理性是科学的基础,但马兆远强调,真正的创新往往源自直觉。

 

“大量重要的认知,其实并不是通过逻辑推演得来的,而是通过直觉。”他解释,“但科学家的直觉不是随意的灵感,而是建立在科学训练和大量常识基础上的直觉。”

 

这种“有意的直觉”,与AI的纯粹数据计算截然不同。即便今天的大语言模型可以处理庞大的信息,它仍然缺乏人类那种基于经验、联想和隐喻的创造性思维。

 

“AI的数据集永远是有限的,而人类面对的是无限的世界。”马兆远说,“这正是人类与机器之间最本质的差别。”

 

跨学科的探索者: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马兆远的个人经历,正是他书中理念的生动注脚。

 

他从小展现出惊人的理科天赋,高中时期便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之后,他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成归国后成为一名年轻的物理学教授。

 

然而,马兆远并没有停留在一条确定的学术道路上。他先后涉足人工智能、制造业,甚至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我的人生就是不断面对不确定性,并在当下做出一个我认为值得的选择。”他说,“物理学训练给了我强大的基础,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小无相功’。掌握了科学的逻辑和方法论,就可以触类旁通,无论面对哪个行业,都能找到切入点。”

 

这种跨界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但让他深刻理解了科学思维作为工具的力量——它不仅帮助人解决问题,也塑造了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勇气。

 

为拓荒者写下的“科学地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