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千年瓷都展现年轻新潮姿态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9-24 17:39:01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瓷都”景德镇的御窑博物馆,一对名为“岁岁鸭”的瓷器成了新晋网红。这对神态呆萌的鸭子,曾因未能入选御用瓷器而被砸碎掩埋了五百多年。

 

这对明成化年间的素三彩鸭形香薰,原本是为皇家烧制的贡品,它们造型别致,有着银杏叶般的翎羽和独特的“花眼”。可惜,或因功能略有缺陷,或是难以批量烧制,最终未能通过严苛的选拔进入宫廷,其碎片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通过考古发掘重见天日。

 

如今复原展出的“岁岁鸭”面前总是围满游客,还拥有了专属的卡通形象,相关IP衍生品今年以来营收已超过千万元。就连拥有上亿粉丝的国际短视频网红“无语哥”卡比·拉梅近日造访景德镇时,都摆出他标志性的摊手表情与“岁岁鸭”合影。

 

“一些年轻人可能从‘岁岁鸭’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通过文创设计,我们拉近了当代年轻人和数百年前瓷器的距离,并让他们与之共鸣。”

 

“岁岁鸭”的走红映射着景德镇的转型历程。这座曾受困于产业衰退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古老制瓷产业与文旅经济的融合发展。景德镇的城市更新实践,也体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重视对文化根脉的保护与延续。

 

“景漂”的新家

 

景德镇是全球陶瓷爱好者心目中的“瓷器之都”。历史上,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是中国外贸的主力产品,架起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然而,这座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口中的“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也和很多城市一样,面临典型的“后工业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在国企改革大潮中关停。当时,房地产热潮正席卷中国的各大城市,有人主张将废弃厂区改建为商住楼盘或是商业综合体。但最终,景德镇选择了将这些工业遗产修旧如旧、活化利用。

 

废弃厂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宇宙瓷厂重生为“陶溪川文创街区”。参与项目改造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回忆,2012年时约有两万“景漂”居住在景德镇的城中村、旧工厂,基于为他们打造一个理想家园的构想,决定对宇宙瓷厂的22栋老厂房进行保护性改造。如今,这里吸引了众多陶艺工作室和画廊进驻,主街变身创意市集,鼓励年轻人摆摊售卖自己的作品。

 

同时,景德镇配套建设了月租金数百元的青年公寓,并提供免息贷款以及免费或低租金的摊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在此创业。

 

如今的景德镇,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陶瓷工作室里坐满了“90后”“00后”创客,每一条老街巷里都能见到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游客。过去10年,景德镇人口净流入13.6万人,其中八成是年轻人,“景漂”数量从2012年的约2万增加到如今的6万余人。

 

三十岁的美国陶艺师马特·沃特森几年前选择成为一名“洋景漂”,吸引他的正是景德镇充满活力的制瓷“社群文化”。

 

在美国时,沃特森习惯于独立完成制瓷的全部工序,但在景德镇,他发现从陶土配比到釉料制备,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当地匠人合作,并能向他们学到传承千年的技艺,“我感觉在景德镇像是回到了大学校园,身边全是志同道合的同学。”

 

手工艺的“堡垒”

 

与许多彻底转向服务业的老工业城市不同,景德镇在大力发展文旅的同时,始终坚守着千年制瓷业的根基。2024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超过930亿元,增长超9%。

 

面对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大潮,景德镇的许多陶瓷企业依然以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为荣,手工与机械化生产并存的现象十分普遍。

 

“机器擅长批量制造、标准化生产,但手工定制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辰天陶瓷总经理许婉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与包括泡泡玛特在内的多家潮玩企业和国际奢侈品牌合作,提供造型各异的定制瓷器。

 

辰天陶瓷有一栋手工制瓷厂房和一个面积1.6万平方米的机械化生产车间。但即使在大型车间里,机器也没有完全替代手工。“在景德镇,我们坚持半手工制作,因为很多精细之处机器依然难以做到。”许婉说。

 

景德镇拥有3200多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和超过6万家手工作坊,手工艺资源丰富。

 

尽管手工陶瓷的价格更高,但许婉对市场前景十分乐观。一方面,当地政府正在努力推介景德镇手工陶瓷品牌,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开设景德镇官方旗舰店,并颁发了6.3万张版权证书以加强版权保护。与此同时,中国当下的文旅热潮和传统文化复兴,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景德镇,并开始欣赏手工瓷器背后的技艺和匠心。

 

“现在的年轻人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许婉说,“当我们将中国传统工艺和潮流设计巧妙融合,瓷器便同时具备了情绪价值和收藏价值。我相信,景德镇的瓷器将成为未来年轻人热衷收藏的对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