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墨汁的故事——中国墨的历史传承与青竹新章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9-15 18:10:08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仰韶彩陶上勾勒的玄黑纹路,到王羲之笔下“入木三分” 的墨痕,从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的浓淡晕染,到案头一方徽墨的温润光泽 —— 中国墨,这枚 “文房四宝” 中的黑色精灵,以一缕醇厚墨香,串联起数千年的书写智慧与艺术魂脉。它的发展史,是一部从 “天然颜料” 到 “文化符号” 的蜕变史,更是中国人对 “美” 与 “用” 的极致追求史。  

一、起源:彩陶纹间的初啼


中国墨的初萌,藏在远古陶器的斑驳纹样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先民们捡拾赤铁矿粉、收集草木炭黑,加水调成糊状黑色涂料,在红陶表面绘出蛙纹、几何纹,那是墨最早的“模样”—— 无固定形态,却承载着先民对世界的描摹与敬畏。

当甲骨文在商代龟甲上刻下第一个字符,墨开始与“文字” 绑定:工匠们将炭黑混合动物油脂,小心翼翼填入刻痕,让冰冷的甲骨透出墨的温润,也让文字有了更清晰的 “容颜”。周代金文的 “书范” 制作中,炭黑与树胶的结合,更让墨有了 “黏附不脱” 的特性,迈出了从 “装饰涂料” 向 “书写工具” 的关键一步。此时的墨,虽仍带着天然的粗粝,却已埋下文明的种子。

 
二、成熟:松烟凝成的定型
  

秦汉的统一与文化勃兴,给了墨“破茧成蝶” 的契机。随着毛笔与竹简、丝帛成为主流书写载体,人们对墨的 “浓度”、“附着性” 提出了更高要求 —— 天然炭黑已难满足,人工制墨术应运而生,而 “松烟墨” 的发明,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

 

汉代工匠发现,将松木点燃,收集其燃烧产生的细腻烟灰(松烟),与动物胶(鹿胶、鱼胶)按比例调和,压制成块,竟能磨出“色黑如漆、细腻无渣”的墨汁。
 
这种墨,写在竹简上不易褪色,涂在丝帛上不易晕染,很快成为书写界的“新宠”。《汉官仪》记载,汉代宫廷每月给尚书令、郎官 “赐隃麋墨二枚”,足见此时的墨已实现 “标准化生产”,成为官方认可的书写必需品。
 
东汉蔡伦在改进造纸术时,更优化了墨的“和胶工艺”—— 他调整胶与烟的比例,让墨块硬度适中,研磨时 “不涩不滑”,墨汁 “沉淀少、流动性佳”。
 
1975 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圆柱形秦墨,便是这一时期制墨技术的实证:墨块致密光滑,边缘规整,仿佛在诉说着秦汉工匠 “以心制墨” 的专注。此时的墨,终于摆脱天然的桎梏,成为独立、成熟的书写工具。
  

三、兴盛:名家笔下的风雅


魏晋名士的风骨、唐代诗人的豪情,让墨从“实用工具” 蜕变为 “文人雅玩”。这一时期,制墨名家辈出,地域品牌崛起,墨的 “文化价值” 第一次超越了 “实用价值”。
  
三国魏的韦诞,是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墨圣”。他在松烟墨中加入珍珠、麝香、冰片,让墨不仅 “色黑”,更 “香润袭人、久存不腐”。时人赞其墨 “一点如漆,落笔生辉”,连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对其趋之若鹜。韦诞在《笔方》中详述 “烧烟、筛烟、和胶、捣杵、成型、晾干” 的制墨步骤,为后世墨艺留下了第一份 “技术指南”。
 
唐代的墨,更是走出了“地域传奇”。前期,易州(今河北易县)因盛产优质松木,成为制墨中心,“易水墨” 以 “黑亮如镜、研之无声” 成为宫廷御墨,被誉为 “天下第一墨”。安史之乱后,易州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带着制墨技艺南迁,在歙州(今安徽黄山)停下脚步 —— 这里的松木更丰茂,泉水更清冽,父子俩在此改良工艺:增加和胶比例,加入藤黄、犀角等名贵药材,制出的墨 “坚而有光,叩之如玉”。
 
南唐后主李煜为其倾倒,封奚廷珪为“墨务官”,赐姓 “李”,“李廷珪墨” 从此成为墨中极品,流传至今的残块,仍能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歙州也因这对父子,奠定了 “徽墨故乡” 的地位,开启了墨艺的 “南方时代”。
  

四、高峰:墨谱里的极致

  
宋元至明清,中国墨迎来了“工艺巅峰期”。油烟墨的发明、文人的深度参与、墨谱的编纂、集锦墨的诞生,让墨彻底成为 “可收藏、可欣赏” 的艺术品,将 “墨艺”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油烟墨的“亮黑革命”
  
宋代书画追求“墨分五色”,松烟墨的 “灰黑” 已难表现米芾 “米点山水” 的淡墨氤氲、苏轼 “枯笔书法” 的筋骨力道。于是,“油烟墨” 应运而生 —— 工匠们用桐油、菜籽油燃烧产生的烟灰制墨,这种墨 “黑中带亮,浓而不滞”,在宣纸上能晕出 “焦、浓、重、淡、清” 的丰富层次,恰合宋代文人 “尚意” 的艺术追求。
 
苏轼更是“文人制墨” 的先驱。他在黄州时,亲自 “烧烟制墨”,还在《东坡志林》中记载 “松烟与油烟混合制墨” 的妙法,主张 “墨贵轻,轻故易磨”。在文人的推动下,歙州(后改徽州)正式取代易州,成为全国制墨中心,“徽墨” 之名,从此响彻天下。
 
明清:墨艺的“登峰造极”
  
明代是徽墨的“黄金时代”,程君房、方于鲁两位 “墨圣”,将制墨工艺玩出了 “艺术品” 的高度。程君房在墨中加入金箔、朱砂,让墨块 “璀璨如宝石”;他还首创 “墨模雕刻”,将《桃花源记》的山水、《兰亭序》的文字刻在墨模上,压出的墨块 “一面是诗,一面是画”,成为 “可握在手中的微型画卷”。方于鲁则编纂《方氏墨谱》,收录 380 余种墨样,从 “太极墨” 到 “十二生肖墨”,每一款都配有精致插图,成为后世制墨的 “教科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