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墨汁的故事——中国墨的历史传承与青竹新章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9-15 18:10:08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清代的墨,更显“极致奢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 “四大制墨家” 各领风骚,其中胡开文的 “八宝五胆墨” 堪称巅峰 —— 他将珍珠、玛瑙、熊胆、蛇胆等八种珍宝、五种胆料融入墨中,制出的墨 “色如玄玉,香如幽兰”,不仅书写流畅,还能 “久存不腐”。乾隆皇帝嗜墨如命,宫中藏有数千锭唐宋元明古墨,连御书房的案头,都常年摆着胡开文的墨块。此时的墨,早已超越 “书写” 本身,成为中华文化的 “奢侈品”。
 

五、传承:青竹墨汁的“古法新声”


时光跨入近现代,钢笔、打印机的普及,让传统墨的“实用需求” 日渐式微。当许多人以为这缕千年墨香将淡去时,河北青竹画材科技有限公司却以 “守正创新” 的匠心,为中国墨注入了 “当代活力”—— 他们深耕数载,研制出 “青竹阁古法墨汁” 与 “青竹阁宋式墨汁”,让古法墨韵以更便捷的方式,重回书画家的案头。

 
“青竹阁古法墨汁”,是对秦汉松烟墨的 “当代致敬”。研发团队遍寻秦岭、黄山的老松,遵
循汉代 “烧烟、和胶” 的古法要义:松木需经晾晒三年去潮气,燃烧时需控制火候让烟灰细腻如尘,和胶时选用陈年鹿胶,经 “九蒸九晒” 去杂质。青竹科研团队在了解了松烟墨的特性后,用新型的现代原料在最大的程度上模仿古代的松烟墨,最终制成的墨汁,倒出时带着淡淡的松脂清香,落在宣纸上,墨色沉稳不跳脱,运笔时线条“力透纸背” 却无涩滞感 —— 无论是写颜体楷书的厚重,还是隶书的蚕头燕尾,都能精准传递笔意,让书法家们感叹 “仿佛握着汉代的松烟墨,下笔自有古韵”。
 
而“青竹阁宋式墨汁”,则是对宋代油烟墨的 “创新复刻”。研发团队为还原宋代墨色,曾走访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近距离研究《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的墨色层次,用现代仪器分析古墨的成分比例。最终研制出的墨汁,兼具油烟墨的 “亮黑” 与当代的 “易晕染”:淡墨时 “清透如雾,能显纸纹”,浓墨时 “厚重如漆,不洇纸背”,连墨香都经过调谐 —— 不是刺鼻的化学味,而是淡淡的桐油与冰片混合的清香,沁肤宜人。
 
许多国画家试用后赞不绝口:“用它画山水,淡墨能晕出‘远山含黛’的朦胧,浓墨能画出‘近树虬枝’的苍劲,比自己研磨的油烟墨更省心,却有一样的宋画意趣。”
 
如今,这两款墨汁已成为书画界的“新宠”:专业书画家用它创作参展,爱好者用它临摹古帖,连中小学的书法课上,都能看到青竹墨汁的身影。它没有改变墨的 “魂”,却优化了墨的 “形”—— 让曾经需要 “慢研细磨” 的古法墨,适配了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也让千年墨韵,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土壤。
 
墨之魂: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回望中国墨的千年历程,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是技术的结晶 —— 从天然炭黑到松烟、油烟,每一次原料革新,都映照着古代手工业的精密;它是艺术的基石 —— 没有优质的墨,就没有书法的 “笔墨韵味”,没有国画的 “墨分五色”,墨是中国书画的 “灵魂”;它更是文化的象征 —— 墨的 “黑”,是中国人推崇的 “沉稳内敛”;“惜墨如金” 的理念,是文人对 “节制之美” 的追求;而 “墨宝” 二字,更将墨与 “文化修养” 深深绑定。
 

从仰韶彩陶的纹路,到青竹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痕迹,中国墨跨越了六千年时光。它曾见证甲骨文的庄重、王羲之的洒脱、宋徽宗的雅致,如今,又在青竹画材的匠心下,以新的姿态陪伴当代人书写、创作。这缕墨香,从未消散—— 它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跨越时空的 “文明对话”,更是属于中国的、永不褪色的 “黑色浪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