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墨汁的故事——中国墨的历史传承与青竹新章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9-15 18:10:08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仰韶彩陶上勾勒的玄黑纹路,到王羲之笔下“入木三分” 的墨痕,从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的浓淡晕染,到案头一方徽墨的温润光泽 —— 中国墨,这枚 “文房四宝” 中的黑色精灵,以一缕醇厚墨香,串联起数千年的书写智慧与艺术魂脉。它的发展史,是一部从 “天然颜料” 到 “文化符号” 的蜕变史,更是中国人对 “美” 与 “用” 的极致追求史。  

一、起源:彩陶纹间的初啼


中国墨的初萌,藏在远古陶器的斑驳纹样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先民们捡拾赤铁矿粉、收集草木炭黑,加水调成糊状黑色涂料,在红陶表面绘出蛙纹、几何纹,那是墨最早的“模样”—— 无固定形态,却承载着先民对世界的描摹与敬畏。

当甲骨文在商代龟甲上刻下第一个字符,墨开始与“文字” 绑定:工匠们将炭黑混合动物油脂,小心翼翼填入刻痕,让冰冷的甲骨透出墨的温润,也让文字有了更清晰的 “容颜”。周代金文的 “书范” 制作中,炭黑与树胶的结合,更让墨有了 “黏附不脱” 的特性,迈出了从 “装饰涂料” 向 “书写工具” 的关键一步。此时的墨,虽仍带着天然的粗粝,却已埋下文明的种子。

 
二、成熟:松烟凝成的定型
  

秦汉的统一与文化勃兴,给了墨“破茧成蝶” 的契机。随着毛笔与竹简、丝帛成为主流书写载体,人们对墨的 “浓度”、“附着性” 提出了更高要求 —— 天然炭黑已难满足,人工制墨术应运而生,而 “松烟墨” 的发明,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

 

汉代工匠发现,将松木点燃,收集其燃烧产生的细腻烟灰(松烟),与动物胶(鹿胶、鱼胶)按比例调和,压制成块,竟能磨出“色黑如漆、细腻无渣”的墨汁。
 
这种墨,写在竹简上不易褪色,涂在丝帛上不易晕染,很快成为书写界的“新宠”。《汉官仪》记载,汉代宫廷每月给尚书令、郎官 “赐隃麋墨二枚”,足见此时的墨已实现 “标准化生产”,成为官方认可的书写必需品。
 
东汉蔡伦在改进造纸术时,更优化了墨的“和胶工艺”—— 他调整胶与烟的比例,让墨块硬度适中,研磨时 “不涩不滑”,墨汁 “沉淀少、流动性佳”。
 
1975 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圆柱形秦墨,便是这一时期制墨技术的实证:墨块致密光滑,边缘规整,仿佛在诉说着秦汉工匠 “以心制墨” 的专注。此时的墨,终于摆脱天然的桎梏,成为独立、成熟的书写工具。
  

三、兴盛:名家笔下的风雅


魏晋名士的风骨、唐代诗人的豪情,让墨从“实用工具” 蜕变为 “文人雅玩”。这一时期,制墨名家辈出,地域品牌崛起,墨的 “文化价值” 第一次超越了 “实用价值”。
  
三国魏的韦诞,是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墨圣”。他在松烟墨中加入珍珠、麝香、冰片,让墨不仅 “色黑”,更 “香润袭人、久存不腐”。时人赞其墨 “一点如漆,落笔生辉”,连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对其趋之若鹜。韦诞在《笔方》中详述 “烧烟、筛烟、和胶、捣杵、成型、晾干” 的制墨步骤,为后世墨艺留下了第一份 “技术指南”。
 
唐代的墨,更是走出了“地域传奇”。前期,易州(今河北易县)因盛产优质松木,成为制墨中心,“易水墨” 以 “黑亮如镜、研之无声” 成为宫廷御墨,被誉为 “天下第一墨”。安史之乱后,易州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带着制墨技艺南迁,在歙州(今安徽黄山)停下脚步 —— 这里的松木更丰茂,泉水更清冽,父子俩在此改良工艺:增加和胶比例,加入藤黄、犀角等名贵药材,制出的墨 “坚而有光,叩之如玉”。
 
南唐后主李煜为其倾倒,封奚廷珪为“墨务官”,赐姓 “李”,“李廷珪墨” 从此成为墨中极品,流传至今的残块,仍能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歙州也因这对父子,奠定了 “徽墨故乡” 的地位,开启了墨艺的 “南方时代”。
  

四、高峰:墨谱里的极致

  
宋元至明清,中国墨迎来了“工艺巅峰期”。油烟墨的发明、文人的深度参与、墨谱的编纂、集锦墨的诞生,让墨彻底成为 “可收藏、可欣赏” 的艺术品,将 “墨艺”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油烟墨的“亮黑革命”
  
宋代书画追求“墨分五色”,松烟墨的 “灰黑” 已难表现米芾 “米点山水” 的淡墨氤氲、苏轼 “枯笔书法” 的筋骨力道。于是,“油烟墨” 应运而生 —— 工匠们用桐油、菜籽油燃烧产生的烟灰制墨,这种墨 “黑中带亮,浓而不滞”,在宣纸上能晕出 “焦、浓、重、淡、清” 的丰富层次,恰合宋代文人 “尚意” 的艺术追求。
 
苏轼更是“文人制墨” 的先驱。他在黄州时,亲自 “烧烟制墨”,还在《东坡志林》中记载 “松烟与油烟混合制墨” 的妙法,主张 “墨贵轻,轻故易磨”。在文人的推动下,歙州(后改徽州)正式取代易州,成为全国制墨中心,“徽墨” 之名,从此响彻天下。
 
明清:墨艺的“登峰造极”
  
明代是徽墨的“黄金时代”,程君房、方于鲁两位 “墨圣”,将制墨工艺玩出了 “艺术品” 的高度。程君房在墨中加入金箔、朱砂,让墨块 “璀璨如宝石”;他还首创 “墨模雕刻”,将《桃花源记》的山水、《兰亭序》的文字刻在墨模上,压出的墨块 “一面是诗,一面是画”,成为 “可握在手中的微型画卷”。方于鲁则编纂《方氏墨谱》,收录 380 余种墨样,从 “太极墨” 到 “十二生肖墨”,每一款都配有精致插图,成为后世制墨的 “教科书”。
 
清代的墨,更显“极致奢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 “四大制墨家” 各领风骚,其中胡开文的 “八宝五胆墨” 堪称巅峰 —— 他将珍珠、玛瑙、熊胆、蛇胆等八种珍宝、五种胆料融入墨中,制出的墨 “色如玄玉,香如幽兰”,不仅书写流畅,还能 “久存不腐”。乾隆皇帝嗜墨如命,宫中藏有数千锭唐宋元明古墨,连御书房的案头,都常年摆着胡开文的墨块。此时的墨,早已超越 “书写” 本身,成为中华文化的 “奢侈品”。
 

五、传承:青竹墨汁的“古法新声”


时光跨入近现代,钢笔、打印机的普及,让传统墨的“实用需求” 日渐式微。当许多人以为这缕千年墨香将淡去时,河北青竹画材科技有限公司却以 “守正创新” 的匠心,为中国墨注入了 “当代活力”—— 他们深耕数载,研制出 “青竹阁古法墨汁” 与 “青竹阁宋式墨汁”,让古法墨韵以更便捷的方式,重回书画家的案头。

 
“青竹阁古法墨汁”,是对秦汉松烟墨的 “当代致敬”。研发团队遍寻秦岭、黄山的老松,遵
循汉代 “烧烟、和胶” 的古法要义:松木需经晾晒三年去潮气,燃烧时需控制火候让烟灰细腻如尘,和胶时选用陈年鹿胶,经 “九蒸九晒” 去杂质。青竹科研团队在了解了松烟墨的特性后,用新型的现代原料在最大的程度上模仿古代的松烟墨,最终制成的墨汁,倒出时带着淡淡的松脂清香,落在宣纸上,墨色沉稳不跳脱,运笔时线条“力透纸背” 却无涩滞感 —— 无论是写颜体楷书的厚重,还是隶书的蚕头燕尾,都能精准传递笔意,让书法家们感叹 “仿佛握着汉代的松烟墨,下笔自有古韵”。
 
而“青竹阁宋式墨汁”,则是对宋代油烟墨的 “创新复刻”。研发团队为还原宋代墨色,曾走访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近距离研究《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的墨色层次,用现代仪器分析古墨的成分比例。最终研制出的墨汁,兼具油烟墨的 “亮黑” 与当代的 “易晕染”:淡墨时 “清透如雾,能显纸纹”,浓墨时 “厚重如漆,不洇纸背”,连墨香都经过调谐 —— 不是刺鼻的化学味,而是淡淡的桐油与冰片混合的清香,沁肤宜人。
 
许多国画家试用后赞不绝口:“用它画山水,淡墨能晕出‘远山含黛’的朦胧,浓墨能画出‘近树虬枝’的苍劲,比自己研磨的油烟墨更省心,却有一样的宋画意趣。”
 
如今,这两款墨汁已成为书画界的“新宠”:专业书画家用它创作参展,爱好者用它临摹古帖,连中小学的书法课上,都能看到青竹墨汁的身影。它没有改变墨的 “魂”,却优化了墨的 “形”—— 让曾经需要 “慢研细磨” 的古法墨,适配了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也让千年墨韵,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土壤。
 
墨之魂: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回望中国墨的千年历程,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是技术的结晶 —— 从天然炭黑到松烟、油烟,每一次原料革新,都映照着古代手工业的精密;它是艺术的基石 —— 没有优质的墨,就没有书法的 “笔墨韵味”,没有国画的 “墨分五色”,墨是中国书画的 “灵魂”;它更是文化的象征 —— 墨的 “黑”,是中国人推崇的 “沉稳内敛”;“惜墨如金” 的理念,是文人对 “节制之美” 的追求;而 “墨宝” 二字,更将墨与 “文化修养” 深深绑定。
 

从仰韶彩陶的纹路,到青竹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痕迹,中国墨跨越了六千年时光。它曾见证甲骨文的庄重、王羲之的洒脱、宋徽宗的雅致,如今,又在青竹画材的匠心下,以新的姿态陪伴当代人书写、创作。这缕墨香,从未消散—— 它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跨越时空的 “文明对话”,更是属于中国的、永不褪色的 “黑色浪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