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台胞刘德文:跨越海峡的“灵魂摆渡人”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谈昦玄 陈君 | 发布时间: 2025-01-06 23:53:24 | 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和儿女关系的重大转变,则源于一次事故。

一次搜寻老兵墓碑过程中,他不慎跌入两米深的坑洞。因为骨折,他背不动重达12公斤的骨灰坛,儿子便陪他踏上送老兵回家的旅途,回来后逢人便说:“我爸爸很伟大。”讲到这里,刘德文脸上满是自豪。

聊得更久之后,他重提这次事故,才讲出故事的另一个篇章。女儿在学校里得知他出事故后,大哭着向老师请假:“我要去看爸爸,我要没有爸爸了……”讲到这里,他涨红了脸,用力搓着双手,极力克制情绪。

在他眼中,我们看到,一位父亲愧疚的泪水。

寂寞的里长

刘德文是在老兵们的鼓励下当上里长的。

一次,为领取社区的盆栽花,一个居民证件能领取5盆,他用喇叭一广播,马上就有300多位老兵把证件送到铁皮屋办公室。“我把证件往工作人员面前一放,他们看呆了,因为没想到我这么快收齐这么多人的证件。”说起老人们对自己的信任,刘德文格外骄傲。

岁月流逝,老兵凋零。曾经灯火通明的“祥和山庄”变得愈加寂静。刘德文常常去看住院的老兵,有的老人眼睛已睁不开,但听到刘德文的声音,仍会流泪。“大概是老兵们想让我带他们回社区。”刘德文说,“这些伯伯视我为儿子,我也把他们当作父亲。”

人的能力终归有限。他无法带住院老兵回到社区,只能承诺,等待身后,带他们回到家乡。

在铁皮屋里,刘德文说要给我们看件宝贝。那是几块写满老兵姓名的楼栋明细板,有年头了,塑料板已经泛黄,上面贴着一个个老兵的名字,刘德文指着一个个名字,如数家珍讲起他们的故事。

生前,他和他们共度了一段人生。身后,他送他们走完了最后的归途。

成为“我们”

“我们找到了老兵”“我们把老兵送回家”……采访刚开始时,刘德文一直在说“我们”。由于在拍摄的缘故,我们没有打断他,问“我们”除了他还有谁。

几段讲述下来,我们明白,实际上没有“我们”,从来只有他一个人。只不过,他习惯了将“我”讲述成“我们”。

“我们”这个口头禅,成了我们后期剪辑片子时的痛点。整理视频素材,我们将上百个“我们”的表述,改为“我”,直至深夜。

夜静了,“我们”的回响,却在心头挥之不去。

“你说,为什么刘德文要称自己为‘我们’?”

“一个人做事情。说‘我们’能显得不孤单?”

“我也觉得是。”

21年来,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刘德文走进台湾的山岭。5点上山,一个人行走着,直到日出,直到太阳高照,直到找到一个个老兵的坟墓。

21年来,到过大陆20多省份。很多次,买错票,乘错车,走错路,睡过车站大厅,坐过十几个小时大巴车,陪伴着他的,只有放在包里、背在胸前的老兵骨灰坛。

21年来,把骨灰送到大陆,刘德文几乎每次都要陪老人家属完成安葬事宜,才安心离开。他的期盼是,“希望这不是仅有一次的联系”。逢年过节,大陆“亲人”的电话、微信问候令他感觉很幸福。因为保持联系,是一种长久的理解。

或许就是在这样曲折辗转、周而复始的旅途中,他从“我”变成了“我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