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苑玉强被分配到第76集团军某旅修理连。时任连长问大家有什么目标,他的回答无比坚定:“我要成为一名空中机械技师!”
砺炼
最笨拙的努力,有时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提空”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有3年机务工作经历”。在这段“修炼期”内,老连长一手培养了苑玉强。
那一天,老连长召集新来的士兵学员,向他们提问,一方面了解他们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认清差距、找准不足。
提问通常分3层:直升机的构造是否清楚;构造的原理是否了解;动力学等内容是否掌握……
“刚毕业的学员通常只能答出第一层问题,苑玉强可以答出第二层。”老连长说。
这次提问对苑玉强造成的打击却不小。对于理论知识,他原本信心满满。但老连长的三连问,给了他当头一棒。“有些问题我确实从来没思考过。”苑玉强说。
苑玉强将这个不停打击自己又不断教导自己的人称为“大师傅”。在“大师傅”的严格要求下,苑玉强不断提升自己的维护修理水平。
机务工作的标准近乎苛刻。以清点工具为例,发动机工具箱48件、直升机工具箱21件、抹布8块。“多或少任何一件都不行。”苑玉强说。一次检修后,他发现少了一个10厘米长的小扳手,便带着所有人将直升机从头到尾找了3遍,直到发现那个小扳手。
“飞行无小事。”苑玉强说,损坏一个零件、丢失一个工具,都可能导致飞行出现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一手托着国家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宝贵生命。”
直升机维修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细节都记录在维修手册中。一般来说,每名军士最少要背记4本维修手册。“这才算入门级。”机械技师、二级上士王冰冰说,在工作场所,还有20多本“进阶”手册,能塞满整个柜子。
苑玉强对这些手册上的数据、标准、程序一清二楚。这源于他常年记笔记的习惯。他的笔记工整得像教材一样。平时,他会将手册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搭配上自己打印的图片,再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记出重点。“图像和颜色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他说。
在苑玉强看来,维修直升机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地看书、实践、总结、记笔记。最笨拙的努力,有时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这个方法,也是苑玉强从老连长身上学来的。如今,老连长已从事机务维护专业8年、修理定检专业10年,带出上百名骨干。老连长通常一视同仁地教大家,并不会特意关照某个人。但遇到一些有灵性的兵——每次讲过的内容都能答上来,同样的问题不会错两次,他会愿意多讲一些。
“苑玉强就是这样的兵。”老连长说,肯学,很可贵。
等待
为了梦想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
机务兵的双手通常有许多细小的划痕,那是有时不方便戴手套作业的代价。有时,卫生队的创可贴都会被这群机务兵领完。
苑玉强说,一些机件的工作空间较小,戴着手套伸不进去;一些机械连接处的松紧程度,戴着手套也无法感知。
日积月累,一些伤口划了好、好了又划。有段时间,苑玉强两只手上的口子甚至多达53道。
去年8月,苑玉强意外摔倒,右手掌外侧和右小拇指外侧各被刮掉一块肉。受伤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活动一下手指。发现手指还算灵敏,他高兴极了,“神经没问题,不影响工作”。
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苑玉强等待着自己的机遇。
“提空”必须完成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由于营队骨干不够,苑玉强负责驻训期间的定检工作。那次任务持续到了年底,苑玉强便错过了第一次参加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的机会。
没想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苑玉强再次错过了空中机械(技)师培训。那一年,他已经28岁,而29岁是参加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的最大年龄,30岁则是士兵“提空”的最高年龄。
苑玉强只剩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就永远错过了。
随着苑玉强度过自己的29岁生日,“提空”的希望越来越小。他感觉似乎有种无形力量一直阻挡着自己。妻子李会梅觉察出了这种异样,她不希望苑玉强打退堂鼓。
李会梅不断打来电话鼓励爱人:“为了梦想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
付出终会有回报——这句话不断回荡在苑玉强的脑海中。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2023年,苑玉强顺利通过体检和考核,并申请到空中机械(技)师培训的资格。
9月初,苑玉强再次回到陆军航空兵学院,回到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当年,他学的是直升机结构维修专业;如今,他学的专业变成了空中机械(技)师。
初心
让经手过的每一架战鹰安全落地
暮春时节,高原上仍是一片灰黄。土黄色的楼、土黄色的树、土黄色的路……一阵稍微大点的风吹来,都会卷起一片黄沙。
道路两侧,是直升机旋翼桨叶造型的风力发电路灯。苑玉强很喜欢这些旋翼桨叶,每当大风卷着黄沙袭来,它们会飞速旋转,源源不断地为路灯提供电量。“它们就像机务兵一样,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苑玉强说。
3月4日,上级正式下达命令,宣布苑玉强由地面机械技师晋升为空中机械技师,成为一名空勤人员。身份的转变,让他变得更加谨小慎微,甚至有些焦虑。
空中机械师马锋建议苑玉强种种绿植,这是大多数空勤人员的“小爱好”。在土黄色的环境中,绿色可以愉悦心情,还有助于保持平静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