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从金鸡百花电影节,看中国电影120年追光密码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1-11 23:43:18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备受瞩目的国家级电影盛会,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11月11日至11月15日在福建厦门举办。

  

今年时值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金鸡百花电影节这一集评奖颁奖、电影展映、学术论坛、创投大会、惠民活动等为一体的文化盛宴,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光影年鉴,更是探寻中国电影120年来的追光之路,以及电影产业逐梦未来的窗口。

  

金鸡映百廿,与时代同频的深情共振

  

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电影发展史。1981年(农历鸡年),金鸡奖经中宣部批准创立,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主办。199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启幕。

  

作为我国电影界最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评奖活动,自诞生起,金鸡奖就为中国电影开拓出一片兼具时代共鸣和艺术价值的美学空间。

 

“金鸡奖秉承‘学术、民主、争鸣’的精神,核心是树立专业的艺术标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室主任杨蕊说,“金鸡奖为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张目,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一面重要的艺术旗帜。”

  

从首届金鸡奖《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的思想解放与反思,到《红高粱》《霸王别姬》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从《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的关照,到《流浪地球》用硬核科幻搭建起中国电影的宇宙史诗,正如“金鸡啼晓”的象征意义,金鸡百花电影节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着中国电影在时代浪潮中的创作脉搏。

  

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发布会上,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介绍,共核准符合评奖周期范围的影片212部。评委会秉持“主旋律拓展、艺术性创新、类型化培育”的评奖主旨,鼓励创作者突出展现“场景中的新时代、作品中的新大众、光影中的新观念”。

 

“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的根脉。”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室主任叶宇认为,本届金鸡奖获得提名的影片中大部分是现实主义手法的创作。

  

彰显家国情怀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唐探1900》、触达社会关怀的《小小的我》《好东西》、现象级爆款《哪吒之魔童闹海》、引领国风美学的《只此青绿》……7个影片奖和12个单项奖的提名名单,共同构成了电影当下创作生态的鲜活切片。

 

“电影与社会脉搏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影协副主席张冀认为,“金鸡奖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对行业创作风向的引导。我们鼓励什么?我们提倡什么?除了票房以外,还有我们民族的审美要求、审美意识。”

  

“中国电影从来不乏生动、真切和动人的人物角色。”叶宇说,“这些角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和记忆。”有影迷评价,“每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不只是观影,也是我们和时代的一次复现。”

 

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时点上,今年电影节特别策划了结合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主题活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展映,动画特别展映等,通过多种形式,回应“电影何为”的时代命题。

  

从默片到AI,光影长卷中的技术跃迁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带进了人们生活;1905年,取材自《三国演义》的戏曲电影《定军山》开启中国电影的序幕;2025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佳绩,也掀开了电影工业的数智化新篇章。

 

从黑白默片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世界电影的130年,是光影技术的迭代史,也是文化和科技的交融史。

  

“技术对电影的影响,从电影诞生那一刻开始就非常深刻。没有现代工业技术,就没有电影。”叶宇认为,电影对技术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的依赖性,电影的创作、制作需要不断从新技术中获得支撑。“拥抱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表示。

 

科技创新、释放电影行业蕴含的新质生产力,也一直是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要议题。提名影片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AI、VR、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重新诠释了古老神话,《志愿军:存亡之战》宏大战争场面的呈现则得益于青岛东方影都的虚拟制片棚,《解密》借助数字资产库拓展着电影美学边界……科技从单纯的工具应用,正升维为重塑创作流程、拓展艺术边界的重要力量。

 

“金鸡奖积极适应技术变革,调整评奖机制,对电影幕后的细分工种给予更多关注和肯定。”杨蕊说。

  

今年电影节主论坛金鸡·鼓浪屿论坛,将把电影行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方向,并发布行业调研报告。金鸡XR影展、金鸡·创投科幻片单元、金鸡手机电影计划、5G数智新时代元宇宙发展研讨活动等系列活动,将聚焦电影科技的不同维度和侧面,推动科技与电影的深度融合。

  

“电影对技术一直很敏感。”张冀认为,一方面,它能吸纳很多新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从传统的放映时代,到自媒体时代,每一次媒介和技术的变化,都重塑了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方式。

  

据介绍,今年还将首次举办虚拟现实电影季等活动,通过虚拟现实电影产业生态大会、虚拟现实与影像技术大会、虚拟现实年度推荐等方式拓展电影的边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