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复活”老旧书画!81岁的他有个绝活!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江南 窦瀚洋 | 发布时间: 2024-09-09 17:31:27 | 401 次浏览 | 分享到:

  经过数月精心修复,经袱最终还原了原本杏红色的双丝素罗面貌,再现了我国高超绝伦的纺织、刺绣技艺,为研究我国古代丝织、染色等工艺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987年,“蒸汽法”与“热气渗透法”同时获得原文化部全国文化科技成果三等奖及浙江省原文化厅省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张孝宅看来,作为书画修复师,应把握一个尺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古书画原始面貌,不擅作改变,“书画修复不仅要求修复师拥有高超的‘医术’,还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仁心仁德守护书画生命。”

  “古老的技艺要传下去、活起来”

  张孝宅用大把时光挽救下一件件珍贵书画,时间好像也更“善待”这位耄耋老人。如今的他手不抖、眼不花,依然活跃在书画修复一线。从2012年开始,他还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的特聘教授,教学至今。

  眼下的杭州绿意葱茏,风景正好,张孝宅开始了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课程。课堂上,他为学生演示着装裱手法,20多名学生围着他,或观摩,或拍照,或记录,格外认真。随后,张孝宅让大家上手体验,耐心指导学生的手法……“修补古字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正确的修补思路,二是过硬的技术,三是修补的材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临下课前,他又嘱咐说。

  上完这堂课,00后大三学生张云清对书画修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上学期修复字画到这学期完成装裱,体验了书画修复全流程,这种经历弥足珍贵。”张云清说,“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询问我们的意见,他说要向年轻人学习,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助力修复。”这让张云清等一众学生颇为惊讶,作为书画修复界的专家,张孝宅的谦虚、严谨与真诚令大家难忘。

  毕业学生宁勤波对此感触更深。作为助教,宁勤波会在张孝宅在校期间做好配合工作。平时,他也会在校外的书画修复工作室从事相关工作。“读书时对张老师的一些嘱咐感受不深,直到自己从事这行后,才发现其中的重要性。”

  宁勤波说,张孝宅有个专门的盒子,里面收集了各种裱料。“张老师修复过的书画,对应纸张、补绢等都会留意收集。”起初他并不以为意,2020年,张孝宅带领学生一起修复明代六尺绢本设色《山水图》,修复过程中所需的补绢由张孝宅事前准备,随后大家用显微镜复核,发现补绢与要修复的绢本画心材料相差无几。这件事给了宁勤波很大的触动:“我这才明白张老师所说的,修补材料很重要,想要修旧如旧,不能‘料到用时方恨少’。”

  张孝宅的“宝贝”不只有集满材料的盒子,每修复一件作品,他都会拍下对比照,并认真记录,如今已记满了好几本厚厚的相册簿。每当翻阅相册,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专注溢于言表,受他影响,学生们也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张孝宅的夫人从年轻时就是他的助手,虽然嘴上埋怨,但始终陪伴左右。“他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修复到关键环节就会废寝忘食,现在一把年纪了还在带学生,我就陪着他一起。”对此,张孝宅说,“文物修复一定要有责任心,古老的技艺要传下去、活起来。”

  这些年来,从杭州书画社到中国美术学院,张孝宅带过5名徒弟、200名左右学生,其中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在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从事书画修复,也有的办起修复工作室……“不仅是书画修复技艺,张老师对待文物的坚守与热爱,还有为人处世的谦卑、真诚等品质,都是我们作为学生要延续下去的。”宁勤波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