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从来没有最好的年代,也没有最坏的年代。
2022年的创投环境,也不是更好或更坏,而是更复杂??众多初创公司的成长期恰好与疫情影响、俄乌冲突、中美关系、全球通胀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不确定性系数大为增加。
另一个背景是,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时期更迭的节点: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红利消失殆尽,产业互联网再次提速,新一轮基础创新已越过分水岭,如彼得?戴曼迪斯在《未来呼啸而来》中所描述: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9大指数型技术的互相融合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力量,并将完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而当下人和组织的增长逻辑都在发生改变,线性增长正在被指数型增长取代。
但在抵达未来之前,所有创业者必须要解决现实难题:如何活下去,并在下一个高速增长周期中活的好?
《二程全书》有言:“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在程颢、程颐看来,在困境面前,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和方法。这一观点与我们今年提出的“向内生长”概念理念相通。企业只有深刻理解“向内生长”,才能积累足够的成长势能,并最终变成动能。
6月23日,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和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抖音直播对话,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两人对历史周期、当下局势、投资趋势、科技创业和中国市场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瑞?达利欧提问:科技变化以太快的速度发生,你如何保持应对这些变化的能力?换言之,当你不了解一个新技术时,你如何做出投资?如何在一个流动性变差的市场中保持流动性?如何在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遴选最好的技术?沈南鹏回应,这也是一个我们每天自问的问题。我们必须让自己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市场。我们需要经历陡峭的学习曲线,学习如何理解新的科技。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这么做,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接下来沈南鹏谈到,如果想有效地适应环境,就应该拥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对市场要有长远视野;最后,需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
这都是对“向内生长”的注脚。何为向内生长?简而言之,向外生长考验的是跑马圈地的能力与奔跑速度;向内生长考验的是对组织的搭建能力与对产品的专注力。
其实向内与向外,是一套组合拳,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拳法要与场景变化相一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向外生长受到用户和资本市场双重鼓励,但未来十年,“向内生长”才是生存与发展之道。
我们借用稻盛和夫先生“三法”总结了一套“向内生长”的方法论。
“干法”:减法比加法更难,要进行业务聚焦,将资源集中在关键业务上,提高投入产出比;战略要因势而变,学会精细化管理;必要时可以选择并购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活法”:学会降本增效,学会赚钱,学会利用危机让人才迭代,学会利用危机推动组织变革。
“心法”,保持向下扎根、抓住一切水分的韧性心态。只有具备典型“植物精神”的创业者,才能生存并成长得更好。
2022年是我们推出“未来之星”名单的第22年,沧海横流,今日创业者画像与过去已有很大变化:以往企业家不乏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代表,新一代创业者则是高知学者、顶尖技术人才的比例更大;以往企业家崇尚管理,通过管理产生效益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新一代创业者更追求科技突破;以往企业家选择的创业赛道集中在房地产、金融、消费和互联网,新一代创业者赛道则更多更分散,且认知壁垒更高;以往企业家更具辨识度和个人光环,通常创始人形象即代表公司形象,而新一代创业者更愿意“躲”在公司背后,鲜少出现愿意为公司代言的明星人物。
今年to B的上榜公司格外多,共有16家。它们身上就带有鲜明的“向内生长”印记。他们的命运和商业成就仍有待观察,不过新时代的大幕正由这一代缓缓拉开。
变化
穿越回十年前。
2011年,移动互联网大幕拉开,在技术、人口、行业三重红利叠加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碰撞结合带来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遇。在IPO浪潮最盛时,一个项目就能创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额回报,而模式创新是其中最关键的商业变量。
但烧钱换流量、流量换规模的打法曾创造出多个独角兽,也曾留下一地鸡毛。2021~2022年,受流量红利殆尽、疫情、反垄断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影响,纯互联网创业已不再是水大鱼大,从各家财报中的“增收不增利”和人员大幅缩减中便能体现一二,连号称“最后战役”的社区团购也已经哑火。
创投机会也发生系统性改变,资本向to B、硬科技、先进制造等更硬核的科技创新领域迁移。一些知名机构将成立多年的TMT组正式更名为tech组,还有些机构直接把TMT组砍掉。
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王霖将2010~2020年互联网黄金10年总结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在那段时期,大家都在投平台、投模式,只要有强执行力、有钱、有能干的人,就能“烧”出来一个商业模式。
“现在这些平台基本已经形成,投模式时代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到未来10年,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和过去不一样,科技创新更多是单点突破,不可能形成一个大平台。这种单点突破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要靠顶级的科学家去突破。”王霖说。
让我们看看今年的主角。
对自动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而言,“向内生长”被拆解成具体的动作,即改变过去靠亏损换增长的模式,注重每一阶段走得更稳,注重自身造血能力,同时保持一定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