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对黑芝麻智能进行投资尽调时,雷军曾召集公司高管向黑芝麻智能提问。黑芝麻智能创始人、CEO单记章被问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行业周期这么长,你们如何生存下去并走到头部?
单记章的回答是,团队应极力把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做到极致。在产品性能方面,尽管在国产替代需求高涨的大背景下,国内芯片公司会有一定优势,但最终仍然需要技术上的创新。
在长周期的行业里,自我造血能力也非常重要。单记章从一开始就很重视这一能力,公司在研发芯片的同时,还卖IP、卖算法、卖解决方案。他认为,对外销售算法和解决方案也是对算法的不断验证,对芯片研发是有帮助的。
信念医药在面临外界困境时,也正是依靠“向内”的自我调整,才得以打破桎梏。
过去几年,由于基因治疗的全面创新性,国内市场缺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所以很多国内创新药企选择与全球大型供应商合作,但也付出了受制于人的代价。这导致企业研发成本居高难下,交货周期难以保证。
疫情的盘旋不去让形势愈发严峻。“如果一下子断供,对中国医药企业来说就是硬着陆。”信念医药联合创始人郑静说,公司意识到“不能等,也不能靠”,只能行动。
疫情暴发后三年,在新药研发推进之外,信念医药最大的创新就是“国产化转换”。如今,其中3/4已经完成国产化替代,其余1/4由于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无法中途更改,但国产替代方案已经就绪。这些调整一方面缓解了公司的全球供应链危机,也打破了国际供应商的长期价格垄断,推动国内供应链上下游的能力共建,降低未来病人的用药成本。
除了强化供应链能力,还要控制自己对快速扩张的欲望,稳下心态修炼内功,把基础打扎实。
在云鲸智能创始人、CEO张峻彬尝试做扫拖一体机器人之前,市面上也曾出现过宣称可以自动拖地的产品,当时,张峻彬带领的研发团队只有10多人,为了达成团队和用户满意的效果,他们面临不小的挑战。
从2016年至2019年,张峻彬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研发上,经常吃住在公司,研发三年才出第一款产品。这与当时互联网项目一年融资三轮的节奏形成明显反差,考验着团队和投资人的耐心。
2019年,云鲸团队满怀期待的第一代产品发布前,张峻彬突然再次决定延期,因为他发现一个令他无法忍受的产品细节问题:两块圆形拖布的设计中间会产生一条缝隙,拖地的时候会有一条线的位置可能一直拖不到。张坚持要再进行修改,但这意味着产品上市要再延期至少三个月,而当时公司账上资金已经非常紧张了。
最终,张峻彬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了数百万元,将圆形拖布改为三角形拖布,产品最终推迟了三个月上市。成立6年,云鲸智能也只有2款产品,但根据《2021年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云鲸智能的市场占有率在2021年排第二,仅次于科沃斯。
王霖认为,过去一家大平台可以通吃整个市场,但单点突破时代到来,很难再出现过去赢家通吃的局面。每个领域都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门槛太低,很容易被技术创新超越。
“智公型”
基于长期以来对行业周期和创业群体的观察,王霖提出了一个“智公”的概念:“过去10年是‘愚公移山’,靠管理换效率、烧钱换规模,未来10年是‘智公掘洞’,是见证技术革命、单点突破的时代。掘山洞作业面很窄,可能投几个亿就够了,但关键是要找到‘智公’,即最顶级的科学家,并且能够给他配备相应的服务知识体系。”
通过和多位投资人的交谈,我们对“智公型创业者”的画像做了更为清晰的勾勒:1.创业者与其学术背景和创业领域技术相关性变高,比如可能出身于科研院所、大学教授等;2.一些国外顶尖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以及在海外高新技术企业做到世界顶尖水平的管理层及科学家选择回国创业;3.创业者更注重科技导向,专注科学研究,对组建团队、建立制度和完善组织文化相对不擅长;4.财务目标可能非第一诉求,更具使命感,甚至希望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者为全人类谋福利。
我们梳理了今年入围未来之星的创业公司,发现其创始人特征与“智公”画像的一致性颇高:
信念医药董事长肖啸,过去35年一直在美国从事AAV基因治疗的研发转化。博士毕业后,他加入初创公司,六七年后回到学校任教,同时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数十种AAV基因治疗药物及相关技术。2016年,他陆续辞去了国际药企顾问、UNC(北卡罗来纳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职务,放弃了在美国三十多年的积累,全力投入到中国基因治疗创新药领域;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CEO单记章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论文就与人工智能相关。毕业后,他加入了总部位于硅谷的豪威科技,该公司在CMOS图像传感器赛道,与索尼、三星位列全球第一梯队。他在豪威科技工作了20年,期间带领团队做出了车用的高动态图像处理芯片;
燧原科技创始人、CEO赵立东,拥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硕士学位,曾在硅谷工作超过20年,历任AMD计算事业部高级总监、产品工程部高级总监,负责CPU/GPU/APU及多个相关核心IP的研发,并参与成立AMD中国研发中心;
云鲸智能创始人、CEO张峻彬,师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2016年,他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便在创业导师李泽湘的东莞松山湖基地开启创业,那时他只有一个信念??要做一个变革性的产品,而不是做一些每年调调参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