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朱一龙:“当众孤独”的信念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老李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3:00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W020220712299616832274.jpg

在很长时间里,好样貌对于朱一龙来说,是把双刃剑。

“好样貌”当然是一块好用的敲门砖。所以,从大学到爆红前近十年“不温不火”的日子里,朱一龙并不缺戏拍。而随着爆款剧《镇魂》在2018年横空出世,“朱一龙”三个字一跃成为年度热门词,他收获了可能超出所有人预期的赞誉。可惜,这些赞誉大多和他的容貌气质相关。随后,朱一龙接连用“小公爷”“陈一鸣”“井然”“吴邪”的名字,展现了极为相似的“帅气”“儒雅”和“深情”。“好样貌”仿佛他头顶夺目的皇冠,也成了束缚的金箍。

直到《叛逆者》里的林楠笙,让他潜藏在好样貌之下的演技浮出水面。他准确拿捏住了那种少年气与沧桑感共存的气质,完成了从流量明星到演员的转变。

而这一次,当剃着圆寸头,穿着花衬衫大裤衩,满脸胡茬仿佛三天没洗澡的莫三妹抖着腿站上大银幕,我们可以说,朱一龙终于挣脱了“好样貌”的桎梏,显现属于角色的特质。

作为演员的朱一龙,利刃出鞘。

以“观察烤红薯”的方式认真度过人生十年

学习过表演的人,大多都背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朱一龙应该也不例外。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精髓,是要求演员不是表演好,而是真正活在角色中,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班主任崔新琴曾经分享过朱一龙的第一个作业“观察生活练习”,是表演的准备阶段,训练演员应有的素质。

“朱一龙就傻乎乎地站在外边,站了一天,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烤红薯的摊子看”“我也不知道他要干啥”,“然后第二天突然来了五六个民工,搬着那个烤红薯的摊子就到教室”。原来朱一龙租下了那个烤红薯桶。在教室里,他继续“傻乎乎地就盯着那个摊子看,然后说:老师我的节目演完了!”把生活中的场景一比一搬到舞台上,这大概是当初的朱一龙对斯坦尼体系稚嫩的理解。

同学哄笑成一团,朱一龙却执着地演完了“一个观察烤红薯的人”,而这一份踏实、认真恰恰打动了崔新琴。观众的笑骂和质疑最考验演员信念感,表演者要“当众孤独”不被干扰,全身心地进入到自己所想象的情境中,这恰恰是斯坦尼体系的精髓之一。他曾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过,“当你走上舞台,那时候的你已经不是你,你是另一个人,是角色,是这故事当中的一份子,那就不需要再在意别人的眼光”。

于是,这个踏实的年轻人,顺利毕业,签约公司,在十年里不跳槽、不解约,兢兢业业拍了几十部“不知名”作品。从大侠到纨绔,从民族英雄到昏君,哪怕是野人毛猴,朱一龙都认真对待。这个阶段的朱一龙和他的作品,很难从演技的维度去评价,但他用那种表演“生活中的烤红薯观察者”式的认真,一次一次去体验从“朱一龙”到角色的转变,去完成从“朱一龙”到演员的成长。他曾经说过:“其实演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塑造角色,你不断地去想办法变成另外一个人,然后生活在另外一个角色里面,为观众展现不同的角色。我觉得这是演员的工作。”这份有点老派的“职人精神”在年轻人里早已不多见,在相对浮躁的影视行业更为难能可贵。

很多人用“熬”这个字来形容他出道后的十年,但朱一龙说自己“不算天赋型,只能说大概天赋和努力都有一点”,这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少有的清醒和冷静,同样也是这种清醒让他选择用不断地拍戏去丰富自己,用镜头前的表演去审视、校准自己的状态,去建立属于职业演员的内心的信念感。作为演员还不那么“成熟”的朱一龙花了十年时间,绕开外界的声音,专心成长,吸收凝练,把自己聚拢成一个点,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厚积薄发。

盛名之下,他的君子貌少年心

2018年,朱一龙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或者说是三个角色??《镇魂》中隐忍克制的教授沈巍、高冷刚正的黑袍使和偏执又疯狂的夜尊。这三个角色从不同角度呈现着朱一龙的优势:自带的温润气质,优秀的古装扮相还有人物“收敛“与“外放”的矛盾设定。前两点属于朱一龙本身的特质,让《镇魂》里的他具备了“大爆出圈”的基本条件,而一人多角的机会,则是对他业务能力的有效验收,更是对他十年积淀的回馈。最终,他交错完成了性格差异极大的多个角色塑造,而每个角色都做到了让观众信服并达成共情。《镇魂》的成功出演,不仅让朱一龙在大体量观众群体中建立了自己的辨识度,更向人们展现了他作为演员所具有的更多可能。

但也仅仅是可能。

让我们套用当下时髦的多元宇宙设定,凭《镇魂》爆红的朱一龙,在某一处时间线上其实可以拥有另一条发展路径??通过“上好制作”和“上真人秀综艺搞副业”等来维持自己的知名度乃至更上层楼。然而,“不上真人秀综艺”是他给自己划的红线,而好制作的发生又谈何容易。他太清楚影视行业“天时地利人和”是何其宝贵:“有时候碰到觉得还不错的剧本,但是如果整体团队不够专业,你会使不上力气。”

于是,在迈入30岁的这一年,他选择用属于自己的温和方式再一次回到起点,把自己聚拢凝练,进入了演员生命周期里的另一次积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深情却懦弱的“小公爷”;《我的真朋友》里艺术气质浓郁的设计师井然;《亲爱的自己》中被大城市磨去梦想的青年精英;《重启》中双眼干净天真的无邪;还有抗疫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里永远有温暖笑容的钢琴老师……他出色的眉眼,总是含着不变的款款深情,展现属于朱一龙特有的美好和温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