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及的人们开始质疑:朱一龙果然只得一副好皮囊。观众虽然追求“美貌”但对“美貌”又有着根深蒂固的理解偏见。如同马修?麦康纳在《达拉斯买家》中不惜极端减肥出演濒死的艾滋病人才获得奥斯卡认可,更不要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贡献了《无间道》(美版)、《华尔街之狼》等出色表演之后,依然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礼貌陪跑,直到他彻底放弃外貌、发胖蓄须后在《荒野猎人》中茹毛饮血才拿下了影帝奖杯。“好样貌”这把双刃剑让朱一龙走上高峰,也拉高了他更上一层楼的难度。
人生大事,或者是不断回到起点
还好,朱一龙演员生涯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作为《叛逆者》中成长线最长的一个角色,朱一龙扮演的“林楠笙”,横跨了热血又青涩的少年期,迷茫又执着的“潜伏者”,再到方向坚定的“叛逆者”。角色在剧里完成了人生的成长和蜕变,而面对搭档王志文、王阳、李强等重量级戏骨,朱一龙也完成了自身一次酣畅淋漓的磨练,朝着抹除“流量明星”印记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在某次采访中被问到如何去接住这些老戏骨们的戏时,他反复提到“感受”二字:“让自己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用刻意地去设计,不用刻意地去做什么事情,就尽量地走进人物,然后真实地去面对他,面对在这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的人,然后去感受就好了。”
在遇到高手的时候,索性放下所有企图心和花招,用天真坦然的姿态去吸收、去学习,这大概是朱一龙在面对王志文这种不同角色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天赋且成熟型演员时所能作出的最好反应。
相较于他以往的影视作品,朱一龙在《叛逆者》里的角色塑造能力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的,但与其说他在剧中接住了所有老戏骨的戏,倒不如说老戏骨们用精湛的演技撑起了整部剧,让明显弱势的男女主角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朱一龙用冷静温和的方式,避过了暴露短板的强光,为属于自己的蜕变积蓄力量。
莫三妹,便是在这个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人生大事》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在国内冷僻却具有话题性的丧葬题材,和天赋型小演员组对手戏,演绎市井小人物的故事。我们不难从《人生大事》里看到《入殓师》《白兔糖》《菊次郎的夏天》和日剧《母亲》的影子,只要制作和演员的配置到位,这是一部注定不会悄无声息的电影,区别只是在于到底口碑与商业双赢的“大爆款”?还是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遗珠?朱一龙加入《人生大事》,无疑让前者的机会又多了10个百分点。
导演刘江江曾经在采访里表示过,初次见到朱一龙,他心里凉了半截,这不是他要的莫三妹。可一到拍摄地武汉,一开始对台词,导演看到了一线明星朱一龙作为专业演员的那一面。的确,回到自己的出生成长地,说自己的方言,穿梭在熟悉的街市,让朱一龙在人物塑造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当然,为了演好“莫三妹”这个角色,朱一龙除了在外形上剃头、变壮,更与剧组一起去殡仪馆观察生活,就和他入学之初,观察烤红薯摊贩一样,认真、细致、踏实。“莫三妹”在电影里弓着背,缩着脖子、歪着头在放了花圈等殡葬物品的面包车上抽烟,听网络神曲,随意发着语音这些零零总总的小细节,都来自于他对殡葬行业从业者的观察与模仿。
这个痞里痞气的莫三妹,与朱一龙清秀俊美的外表竟然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感,让人想起那个成为顶流明星以前,在微博上车轱辘话不停、还常常“皮一下”的朱一龙。他放大了自身某一部分特质,让“莫三妹”的形象更丰满而真实。
一般说来,演员最怕遇到的对手戏就是小孩子和动物,小孩子有无懈可击的信念感,而动物则是无声的天才演员。《人生大事》中被大家热议的几场对手戏、名场面,大都来自于朱一龙和小童星之间的交锋,“哭”也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情节设定。我们无法从戏剧冲突如此激烈的桥段里去定义一个演员的整体能力,但也正是从这几场哭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大事》里的朱一龙终于实现了作为演员的自我突破。
以目前的票房和话题度来说,《人生大事》极有可能为缺少大银幕代表作的朱一龙补上了这块短板,成为他演艺道路上的一件“人生大事”。然而仅有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对于一个好演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离他“在影视史上留下名字”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成功与否,每一个话题明星或演员的身上都会有与之对应的时代印记。朱一龙爆红成为“流量明星”背后显然有来自过去十年中国影视行业飞速膨胀所产生的推动力。而他近几年向“实力演员”转型的不断尝试,除了其自身对“演员职业”的自觉,也透着他及其背后团队面对行业寒冬的思考与布局。
希望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回过头再看朱一龙时,他将不再只是时代审美和流量的注脚,他作为演员的专业技能和态度也同样能够受到人们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