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用(前排右一)与吴祖光、丁聪、华君武、黄苗子、杨宪益等人合影。资料图片

生活书店重庆分店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
倏忽而逝。今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喜迎90华诞。爱生活、好读书、求新知,人生中最美好的三件事,在这里汇聚。
栉风沐雨。1932年7月,邹韬奋、胡愈之和徐伯昕等人在战火硝烟中创立生活书店。1935年,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创办的新知书店开张。次年,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人把读书出版社的书送到第一拨读者手中。旨在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的三家书店,在接下来的1948年,合成一股强力,竭诚为读者服务到今天。
白驹过隙。这块历史悠久的文化阵地,已经以优良的传统、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在读者心中扎下根,在作者心中铸下魂。
烽火中举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古老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姓生灵涂炭。诞生于国土沦丧、民生凋敝之时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克服艰难险阻,出版进步书籍和杂志,宣传先进思想理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运动,成为中国现代进步出版事业的楷模。
语言学家周有光曾与邹韬奋有同学之谊。在他的记忆中,抗日战争之前的30年代,邹韬奋对中国文化界的启蒙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邹韬奋是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他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代表了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钱锺书和杨绛,寓居在上海。钱杨寓所附近的一家生活书店,是他们每天下午四点后经常光顾的,看书看报,在那里还会碰见很多朋友,店里的工作人员也像老熟人一样。他们和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每期《生活周刊》必读。杨绛生前回忆讲,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成立前,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包括《资本论》《大众哲学》等在内的书刊,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生活书店出版的萧红的《生死场》《回忆鲁迅先生》、陈白尘的独幕剧集《后方小喜剧》,以及“创作文库”里老舍的《小坡的生日》、巴金的《沉默》、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等,使无数青年从中接触了进步思想,提高了文学素养,受益终身。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家书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三家出版发行机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场一致,战线统一,互助合作,并肩战斗。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共出版“红色读物”400余种,而三联书店前身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就占了近一半。三家书店从事的绝不是一般的文化出版事业,他们一方面团结进步的作家、翻译家,向广大读者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另一方面以启蒙为号召,动员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读者走上革命和进步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陈寅恪集”之《读书札记》

“钱锺书集”

“宿白集”
三联出精品
在读书人的心目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崇高的。在学者的视界里,能在三联出版自己的专著,好比获得一项荣誉。数十年来,这也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成文的标杆。在学者们的眼中,三联书店是代表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窗口,占据引领风气之先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三联出精品。
新老一辈叫得出名字的学者,从陈寅恪到周有光,从季羡林到钱锺书,从王世襄到黄苗子,从陈来到李零,从陈平原到茅海建……响当当,都是三联书店的作者。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生活书店的常客,当他们的《钱锺书集》和《干校六记》《我们仨》要寻“婆家”时,理所当然地要交给这个可靠的“老朋友”。在杨绛的眼里,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不官不商,有书香”。
太多这样的学者,最初由三联的读者变成朋友,最后成为三联的作者。所以,三联并非一个孤零零的出版社,她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的乐园。
90年来,三联书店就是这样把四面八方的文化人聚在一起,以出版高品位的人文学术图书,赢得了学者的信赖,赚取了读者的口碑。
当年,董秀玉在选题会上必问的一句话是:这本好书好在哪儿?为什么适合三联出?就是这种坚持,使得三联的品牌和特色日渐叠加,成就了自己的风格。今天,董秀玉仍然欣慰地说,三联的书小而美,重印书多,书品一流。
学者陈乐民当初一到书店就能辨别出哪本是三联出品,“一看就知道是三联的书,洁净、素雅,看着舒服,有三联味”。在季羡林看来,这三联味,就是清新、庄重、认真、求实。
翻看三联书店的过往书目,可以看到,很多书都占据着那个领域执牛耳的地位。
1986年初夏,由陈来等一批中青年学者组成的“文化:世界与中国”编委会一行,到刚恢复独立建制的三联书店洽谈“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新知文库”等丛书的合作事宜。很痛快地,三联就接受了这一大规模的出版计划。那一年起,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被中国读者钟爱。时至今日,译丛里的很多品种仍是畅销书,有些品种销量近十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读者有幸读到萨特、本雅明、亨廷顿等外国学者的名著,皆因三联人的文化意识与学术眼光不同寻常。
集眼光、胸怀和气魄于一身,是三联人一贯的特点。他们在为“大家”“锦上添花”之时,不忘给出书难的年轻学者“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