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沈昌文和董秀玉抱着开拓进取的想法,开始与哈佛燕京学社合作,出版以青年学者的原创学术著作为核心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心同此念的,当时还有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厉以宁和中国社科院的李学勤。几位中国资深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代表各大学科,负责对丛书的遴选、修改与出版。三联的许医农和孙晓林两位女编辑,一前一后,像跑马拉松一样,连续十多年,跑赢了这次中美合作。迄今,“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经出版百余种,始终保持着优秀的内容和过硬的品质,从“40后”到“80后”,很多当代学术领军人物的第一部著作或代表作都曾入选这套丛书,它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代学人的更迭与成长。
在大众出版方面,三联以“金庸作品集”和“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赢得了普通读者的芳心。有一段时间,街头巷尾大家谈论的话题绕不开黄蓉和郭靖,《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一时洛阳纸贵。当初引进“金庸作品集”时,董秀玉也曾心里打鼓,一向以高品位的学术出版见长的三联是否适合出版这类通俗读物。“‘金庸作品集’是不是好书?”“当然是好书。”“是好书,我们推荐给大众阅读就没有错。”30载过去,这个文学殿堂级的出版项目,在读者心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进入新世纪,以2001年起刊行的“钱锺书集”和“陈寅恪集”为标志,三联书店有意识地开始对20世纪前辈大家、名家的重要作品进行遴选和整理出版,陆续推出“钱穆作品系列”“黄仁宇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冯友兰作品精选”“金克木集”“王世襄集”“费孝通作品精选”和“宿白集”等。
为加强当代原创学术著作出版,陈来、李零、茅海建、陈平原、荣新江等一批当代重要学人的作品,也陆续以系列形式被三联推出。
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外,“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文史新论”和“当代学术”等原创学术丛书,成为三联对中青年学人关注和支持的重要体现。各个书系有不同的定位、功能和影响力,但又互补共生,相互阐发,成为三联有广泛涵盖力的原创学术图书的“矩阵”。
学术传薪,三联书店90年不曾动摇。
读者的家园
1978年,改革的春风徐徐吹起,开放的帷幕缓缓拉开。春风化雨,三联书店的学术和文化“基因”开始萌动。与时代同行,在社会发展大潮中搏击的同时,三联人致力为改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学术资源。这种良性的互动,自《读书》杂志创办起,一直延绵不绝。
1979年,《读书》创刊号以《读书无禁区》开篇。一路开拓,《读书》成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几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回想起当年读研究生时的青葱岁月,刘统犹记得同学们在一起聊天时的很多话题总是起于《读书》,终于《读书》。每期《读书》上激动人心的好文章,给予他和同学们太多精神上的愉悦。
超豪华的作者阵容,是吸引年轻学子的根由。当年董秀玉的一句“你的存稿只有一篇了”,至今令太多的学者言犹在耳。一个一个专栏,成为架在读者和学者之间的桥梁。葛剑雄开辟读史系列,吴敬琏发表经济学文章,刚从哈佛毕业的赵一凡一篇接一篇地贡献哈佛读书札记……关注时代前沿话题、拓展思想文化新领域的一篇篇雄文,令读者如沐春风。当年,《读书》上金克木的“无文探隐”、吕叔湘的“未晚斋杂览”等栏目,以及王蒙置于“欲读书结”专栏下前后数年写下的六七十篇文章,在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这份由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等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合力创办的杂志,从创立伊始到其后的岁月中,在知识界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力,聚集起一批优秀出版家、知识分子作者队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读物之一。与此同时,《读书》的创办,也为三联书店此后30余年间的佳作频现,厚植了一块文化沃土。
书店是灯火
2014年4月23日上半夜,三联书店的老顾客唐风拎着一捆刚刚在店里买下的12本书,兴高采烈地走回书店北面的居民楼家中。延长营业时间,对于像唐风这样的读者而言,能有更多时间读孔子、读巴金、读《这边风景》,真可谓“他乡遇故知”。
这一天,恰逢第19个世界读书日,三联韬奋书店正式启动24小时运营模式。这一天起,每一个夜晚,当窗外的喧嚣慢慢消散,书店里的阅读热情渐渐升腾,身着时髦服饰的年轻人、拉着行李箱的过路客、晚饭后消食纳凉的长者,在这个你我的夜书房各得其所,各寻其乐。
不多久,三联书店三里屯店开业,潮流青年在时尚的三里屯多了一处打卡地。薄薄的书页、淡淡的墨香、暖暖的灯光,吸引他们慢下来,静下来,沉淀下来,体味宁静、安心和美好。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成了灯火。灯火,带给人以光、以亮、以温暖。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书店是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所生长的地域的万千记忆。
时间倒回至1996年。那时三联书店的员工终于要结束长达十年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在美术馆东街兴建业务楼。然而,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过多年的董秀玉,胆识与眼界并存,主张“把原来设计的办公楼中的一部分开辟出来,做成书店,摆上开放式的书架,让读者自由挑选,打破以往读者要隔着柜台、举着望远镜或眯缝着眼睛,还要看售货员的脸色买书的传统”。那一刻,三联书店率先开启了内地超市型书店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