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填充王者”玻尿酸正遭遇“中年危机”:当胶原蛋白针、外泌体等“新晋小鲜肉”组团来袭,玻尿酸龙头企业的利润连连下滑。从护肤热门成分、美容院爆款到“玻尿酸过时论”,到底是时代抛弃了玻尿酸,还是它悄悄进化了“第二春”?
华熙生物硬刚“过时论”
5月17日,玻尿酸行业的龙头企业华熙生物发文直指“玻尿酸过时论”是浮躁资本构建的幻象。其在文中点名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证券这四家券商的研报,称其研报的内容为误导性“结论”。
中国商报记者以投资人身份致电上述四家券商,除国金证券表示会关注此事外,其余三家券商均表示“不清楚,没关注”。
玻尿酸,又名透明质酸,是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的一种线性多聚糖,因具备强锁水性、润滑性、黏弹性等特点,而被应用于医疗医药、日化产品、食品添加、宠物食品/用品等多领域。
过去一年,玻尿酸行业龙头企业的利润确实在下滑。以“玻尿酸三剑客”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为例,2024年,爱美客的营业收入增速降至上市以来最低;华熙生物收入、净利润双下滑,营收下滑至53.71亿元;昊海生科业绩微增。
需要注意的是,“玻尿酸三剑客”过去因业绩突出而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爱美客被资本市场称为“医美茅”,华熙生物曾创下近64亿元营收巅峰,昊海生科年净利润曾超过100%。
另外,玻尿酸作为一种原料,其下游医美产品、化妆品价格被“越打越低”。数据显示,化妆品方面,2025年在国家药监局备案的护肤品中,含玻尿酸产品数量达10562个,是第二名含烟酰胺产品数量的近两倍;医美产品方面,玻尿酸终端产品价格从2018年的1557元/支降至2021年的1111元/支。2024年,部分医美机构直播间甚至将高端玻尿酸(如乔雅登)售价降至1折。
基于此,不少机构下调了对玻尿酸的市场预期。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玻尿酸市场2023年的规模约为298亿元,2018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16.5%,相较于早期部分机构预测的20%至30%增速有所下调。
重组胶原蛋白风头正盛
值得关注的是,在华熙生物发布的文章中,被点名的券商均将“重组胶原蛋白和玻尿酸做对比”。比如,华泰证券表示,相较于玻尿酸有潜在交联剂残留“馒化脸”的风险,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西部证券表示,玻尿酸的修复功效弱于胶原蛋白。
华熙生物方面表示,透明质酸(玻尿酸)属于糖胺聚糖,胶原蛋白属于功能性蛋白,二者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关系。
据了解,重组胶原蛋白是利用 DNA 重组技术制备的胶原蛋白。它以生物体内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模板,对其进行合理设计、酶切和拼接后,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转入到以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菌为主的工程细胞内,并利用工程细胞的快速生产能力制备获得。
目前,重组胶原蛋白应用在医美填充类产品(如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等,可作为组织填充剂注射至面部组织内,用于纠正鼻唇沟、额部动力性皱纹等)、医用敷料产品(如医用重组ⅩⅦ型胶原蛋白敷料,用于皮肤过敏、激光、光子术后等浅表或非慢性创面的愈合)、护肤品(如可复美胶原棒、可丽金胶原面霜、欧莱雅小蜜罐等)上。
从应用范围看,重组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作为原料,均可用于医美产品、护肤品中。有私营整容医院医生表示,在医美领域,重组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不是完全互为替代的关系,重组胶原蛋白是蛋白质,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来构建和修复组织,可用于促进细胞生长、修复受损组织、增强皮肤弹性;玻尿酸是一种多糖,具有强大的保湿能力,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湿膜,锁住水分,可用于填充塑形、润滑关节等。
上述整容医院医生表示,重组胶原蛋白的修复能力较强,玻尿酸的保湿能力较好,在临床上,重组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也可以联用。
过去一年,重组胶原蛋白的“吸金能力”堪比过去的玻尿酸,该领域的龙头企业确实“赚翻了”。锦波生物拥有多个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三类医疗器械证,相关医美产品已经上市。2024年,锦波生物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40%,其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80%,已成为北交所股价最高的企业。另一家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护肤品卖点的企业巨子生物,2024年收入超过50亿元,且收入、净利润双增长,其今年以来股价上涨接近70%。
玻尿酸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布局重组胶原蛋白。华熙生物已推出重组Ⅲ型人源胶原蛋白原料,计划应用于护肤品上;爱美客通过收购相关企业,布局动物源胶原蛋白;昊海生科则研发智能交联胶原蛋白填充剂。
玻尿酸原料价格下降
玻尿酸企业利润下滑、重组胶原蛋白企业风头正盛,这是否意味着玻尿酸过气了?
有投资机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两年在网络上流传的所谓“透明质酸(玻尿酸)过时论”是资本市场在概念切换时制造的一个旧概念。类似论调更多应被视为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在追求短期的概念轮替时的舆论共振,而非透明质酸(玻尿酸)本身内在价值的衰退。若从更长远的产业周期审视,透明质酸(玻尿酸)及其所属的糖生物学领域仍有待开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