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外骨骼机器人迎来应用风口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5-05-21 15:43:19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外骨骼机器人成了“爬山神器”,在安徽黄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等热门景点受到游客热捧。登山者穿上后,步履轻快,轻松登顶。

 

被誉为智能穿戴设备“天花板”的外骨骼机器人站上了“风口”,获得资本加码布局。不过,该产业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外骨骼机器人如何进一步“强筋健骨”?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骨骼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临界点,下一步需要在人机协同技术、轻量化材料、提升续航能力、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完善。目前多个领域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正在增加,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未来几年,外骨骼机器人将进入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形态迭代、应用领域拓展的关键时期。

 

从“冷板凳”走到“热风口”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它既具备外骨骼的辅助增强功能,又融合了机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能够增强人体运动能力或辅助行动障碍者。”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研制出“Hardiman”外骨骼机器人,采用半仿生构型设计,通过液压驱动,能辅助人们举起重物。不过,由于技术限制和高昂成本,外骨骼机器人并没有就此快速走向消费端,而是作为专业设备运用在医疗康复领域,用于帮助行走功能不健全的人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功能、增强肌肉的力量、促进血液循环等。这类高端医疗设备价格通常在100万元以上。

 

外骨骼机器人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普通人的视野。业内较早启动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的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肯綮科技”),2021年在泰山景区投放外骨骼机器人“C1 Pro”,进行试点运营。

 

“我们此前做过许多产品,90%夭折在实验室。早期的外骨骼机器人重达20公斤,穿戴笨重,难以被市场接受。转折点发生在机器人的重量减轻到1.8公斤,并且引入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步态的时候,我们开始接收到体验者的积极反馈,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它成功登上了泰山之巅,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肯綮科技创始人余运波向记者表示,“今年‘五一’期间,肯綮科技在泰山投放的500台新一代外骨骼机器人‘π’,实现满负荷运营。目前运营点延伸到全国10多家景区。还有很多景点正在与我们洽谈合作。”

 

这一融合了人工智能算法、电子、动力等核心技术以及人体工学设计的穿戴设备,能感知穿戴者下肢运动趋势并提供精准助力,一次充电可持续行走超5小时,行程约14公里,节省穿戴者30%左右的体能。“产品还在持续迭代,未来它可能是一条柔软的裤子,甚至蜕变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余运波表示。

 

除了肯綮科技之外,还有多家企业成果显著。例如,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出的外骨骼机器人“踏山”,运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拥有生长型运动控制算法,能够学习使用者习惯,实现越用越贴合的个性化体验。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龙机器人”)的“游龙”,已在岳麓山、衡山进行了相关实验。

 

除了用于户外运动场景之外,外骨骼机器人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看来,在工业领域,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穿戴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以后可大幅提升装配效率;在军事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提升士兵单兵负重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在应急救援领域,消防员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可实现携带重型装备攀爬高楼;在养老护理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部分社区试点,辅助失能老人完成独立行走动作。

 

“大脑”“筋骨”待进一步突破

 

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破局”之年。产业链企业还需要在人机协同、轻量化、续航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突破,才能推动外骨骼机器人真正走向广阔的消费级应用场景。

 

核心芯片是外骨骼机器人的“大脑”。只有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核心芯片,才能支持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更多的传感器与人体连接,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判断人体意图并做出相应动作,提高人机协同的效率和舒适性。为此,芯片企业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技术”)组建了专门技术团队,攻克外骨骼机器人微控制器芯片的研发设计,并与外骨骼机器人厂商联合研究,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国民技术董事会秘书叶艳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推出的微控制器产品已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实现批量出货。为了满足外骨骼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需求,最近发布的高性能微控制器N32H7系列芯片,采用双核架构,提升计算能力和处理效率,能够支持端侧轻量级机器学习算法,为实现电机自适应控制提供算力。接下来,公司将继续研发攻坚。”

 

材料作为外骨骼机器人的“筋骨”,其轻量化程度是外骨骼机器人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外骨骼机器人的材料从初期的金属材料逐步演化为新型材料,如何让其变得更加柔性和轻巧,是当前不少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例如,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碳纤维材料领域,公司研发团队正在对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商业化场景应用的调试测试等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