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办公室要放一个钢铁侠?”
“因为我喜欢他,我希望能像他一样,改变世界。”
在极睿科技创始人武彬的办公室里,钢铁侠不只是一个模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他创业至今的理想和路径。一个从未进过传统职场的清华硕士,一位从程序员成长为企业家的青年创业者,他把AI从科研范畴,变成了电商内容产业的革命性生产力。
这是一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效率革命,一场从一件T恤、一个视频、一次转化开始,向未来奔涌的浪潮。
AI改变了世界,他改变了AI的落地方式
“我觉得AI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武彬开门见山地说。
这个改变,可能在多数人眼中尚属“遥远”,但在电商的世界里,已经真实发生。
过去,为一件外套拍摄广告内容,商家需要租赁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场景,请模特、摄影、剪辑、布光,一条视频成本动辄数万。而现在,用武彬团队打造的AI工具,只需要上传一张衣服图片,系统便能自动合成模特上身效果、生成视频脚本、剪辑成短视频,甚至自动切片成直播片段。
“之前一天做10个视频,现在一天可以做1000个。每个视频只要有1000播放,就是一天100万曝光。”武彬轻描淡写地讲出了一个冷冰冰的事实——成本下降80%,而转化率和销量却成倍增长。
AI,不再只是“黑科技”,而是商家手中最现实的降本增效工具。
目前,武彬的产品已经服务2000多个品牌、4万多个店铺,不仅在国内席卷市场,还打通了出海路径——通过AI对人脸、语言、场景的本地化处理,让中国制造的商品能“身临其境”地出现在欧美消费者面前。
他将极睿科技定义为“全球的内容工厂”,未来他希望世界各地电商页面上的视频和图文内容,大部分都来自他们的平台。“那时候,我们才真正成为世界内容的底层基础设施。”
“锤子不是产品,挂在墙上的画才是”
武彬的清华背景给了他扎实的算法能力,但创业的前两年,他却走了弯路。
“那时候我们只知道迭代算法,把准确率从91%提到92%、再到98%。可没有客户愿意为这多出来的几个百分点买单。”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他开始从“AI+行业”的角度思考,深入了解电商运营者的痛点,发现真正能让客户愿意掏钱的,并不是算法,而是能直接带来曝光、转化和销量的“内容”。
“客户要的不是锤子,也不是钉子,是挂在墙上的那幅画。”于是,团队开始以“内容生产工具”的方向重构产品,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平台——从服装商品的图文生成,到视频拍摄、剪辑、翻译,再到直播片段切割,全部AI一键生成。商家只需上传商品图片,剩下的交给机器搞定。
“我们不是在‘做AI’,我们是在用AI解决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极睿科技才在资本寒冬的2024年,仍顺利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背后是金沙江、红杉、百度、顺为、用友等一线资本的持续下注。
而武彬则开始走上了另一个身份转型的轨道——从企业家,到“电商AI布道者”。
武彬(左)接受《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专访
从技术男到“武老师”,个人IP的价值跃迁
“大家现在不叫我‘武老板’,都叫我‘武老师’。”
在社交媒体上,武彬的账号拥有30万+粉丝,每条视频动辄百万播放。他的内容不炫技,不贩卖焦虑,只分享工具、思维和方法论,用最具操作性的方式输出AI在电商领域的落地方式。
最关键的是——这些视频,大部分也是AI生成的。
“选题我用AI写,脚本我用AI出,剪辑一部分我做,一部分AI剪。”他笑着说,“用了AI工具,一个人就是一个超级个体。”
正是这种“用自己来验证工具”的方式,让他在To B客户中迅速树立起了信任感——不仅产品靠谱,人也靠谱。“很多客户是先信我这个人,再信公司,再信产品的。”
而这也是他为公司带来的另一个护城河。
“技术壁垒可以被模仿,口碑和信任很难。”
目前极睿科技已经建立起三道坚固的壁垒:一是垂直领域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调优,二是流程化的工程能力,三是客户口碑和信任体系。而这一切背后,是武彬以“人”的方式,完成的“超级增长”。
“我们等了五年,就等风来的一刻”
“2018年,我们就开始做AI了,那年还没有人听过‘大模型’。”彼时的AI行业,远没有今天这般热闹。那是个需要坐“冷板凳”的时期。
他回忆起那几年,“就是闭门造车,不断试错。”直到2023年,大模型技术全面爆发,他们才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
“我们不是追风者,我们是风口来时,已经站在原地的人。”在这场大模型的产业浪潮中,武彬所在的赛道——“AI+电商”——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爆发前景。
他分析未来两条关键赛道:“一是AI与各行业的结合,二是AI与硬件的结合。”比如AI+法律、AI+保险、AI+教育,每个垂直行业都值得做一个深度模型。而AI硬件的另一边,AI眼镜、AI玩具、AI机器人等,也正蓄势待发。
“我们在这个赛道里做得够早、够深、够垂直,所以竞争对手还不多。”而他也早早开始为下一步做准备:“我们在考虑上市,是选择A股、港股还是美股,未来一定是国际化发展。”
创业,是钢铁侠的平凡日常
如果说办公室里的钢铁侠是一种“致敬”,那么武彬本人,更像是这个时代里不穿战衣的创业者。
“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但创业让我必须站上台前。”他说。
如今的他,既要写代码,也要做销售;既要对接资本,也要接受媒体采访;既是管理者,又是布道者。他的成长轨迹,是这个时代典型创业者的样本——从理工科背景出发,通过商业模式落地AI技术,再以内容和人设撬动增长。
当然,这一切并不轻松。
“最难的时候是2022年底,一年没有方向,资金也见底。幸好雷军投了我们1000多万美金,又给了我们一口气。”
谈起雷军,他坦言:“他是我最敬佩的创业者。能从创始人变成投资人,既做成了小米,也能识人投人,我希望能走上这条路。”
未来,他希望自己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更是这个时代“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者。
“有一天,当你在亚马逊、TikTok、Shopee、拼多多上看到的商品内容,都是我们做的,那时候,我们就真的改变了世界。”
就像办公室里的钢铁侠——不靠奇迹,不靠魔法,只靠科技、信念和不断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