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是一名学习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理科生,却最终在人工智能的洪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热源”。如今的他,是有云数智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在软件开发团队超600人的平台上,试图用一套“智能体”的操作逻辑,重塑央国企的信息化底盘。
在接受《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的专访时,江琦语速不快,思维清晰。他谈技术、谈产品、谈市场,不掺杂半分空洞的热词。他说自己“不是团队中能力最强的那个”,但他知道,作为一名创业者,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把大家整合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长期坚持”。
不是做大模型,是用智能体落地AI
“我们本身并不做通用大模型。”江琦一开始就明确了公司的战略边界。他说,有云数智的核心定位,是在基础大模型之上,为特定行业客户打造“智能体”级别的应用。
“DeepSeek 这些厂商是行业的基石,他们构建出了语义的结构、技术的教材。我们则是基于这些基础,把它用智能体的形式交付到实际场景里。”
在江琦眼中,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逐一个“大而全”的模型参数,而在于能否以一种“松耦合、模块化”的方式,精准融入行业流程。他所在的有云数智,便是希望通过“轻量化”“不被感知”的产品逻辑,把智能体变成下一代企业IT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云计算一样,大家不再谈它,才意味着它真正成熟。”
从能源车间到企业办公室
那么,智能体真正落地在哪些地方?
“我们主要还是服务于央国企客户。”江琦介绍,目前他们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条主线:其一,是以能源、电力为代表的工业场景。“比如主控室的智能诊断系统、生产线的分拣、数据检修等等。”
另一条主线,则面向企业办公层面。“我们希望通过智能体,提供比OA审批更智能的办公能力。AI写作、内容检索、对外宣讲直播……这些看似分散的工作场景,都可以通过一个个定制化的智能体来实现。”
他举例说,智能体可以被部署在企业内网,通过私有化部署,接入本地算力和内部数据,做到“贴身服务”,同时规避数据泄露风险。
数据治理,才是AI的核心战场
聊起数据,江琦有着一套清晰的方法论。
“哪怕是DeepSeek这样的领先模型,私有化部署后在央企场景中,语料受限、数据质量差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他认为,与其沉迷算法和算力,不如回到根本——“提高数据质量,才是控制AI幻觉最直接的方式。”
“很多语料,其实是好的料,但它还长在地里。”他说得生动,“你要把它拔出来、洗出来、切出来、炒熟了,才能喂给AI吃。”
数据标注、语义标记、元数据抽取、知识图谱……在江琦的眼中,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过程,更像一场现代化“精耕细作”的工程,需要深刻理解业务,也需要持续不断地数据治理投入。
中美AI应用之差:中国赢在产业土壤
作为从核能专业转战AI领域的创业者,江琦对中美AI竞争也有自己的观察。“原始创新上,美国确实做得更好。但一旦到了产业落地,中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中国有广泛的产业基础,有最强的创业者群体,更重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民众接受度都非常高。”他认为,中国人对于新技术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拥抱”,这在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被验证,在AI时代也不会例外。
不过,这样的环境也带来挑战。“在早期的IOE时代,一个技术壁垒能守十年,现在,可能1-2年就要被迭代掉。”他直言,这对企业的“变化能力”和“迭代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江琦(左)接受《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专访
“既要做理想主义者,也要做经营者”
“这个行业很苦,你怎么坚持下来的?”
江琦笑了笑,回答说:“得对技术有好奇心,对产业有热爱。”在他的描述中,中国的软件从业者承担着全球最复杂的需求和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如何在“理想化、产品化、标准化”与“项目制、客户定制”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创业者必须直面的难题。
“既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又要做一个经营者。”他强调,这种双重身份,是中国技术创业者的普遍命题。
从“同方有云”到“有云数智”
曾经的“同方有云”,如今变成了“有云数智”,不只是品牌名的变化,更是战略定位的升级。 江琦解释说,第一层变化是组织结构的迁移:“我们随着同方计算机进入到软通动力产业生态,从硬到软,生态赋能逻辑发生了变化。”
第二层变化,是技术能力的跃迁。“我们现在在‘云、数、智’三块业务中,‘数’和‘智’的比重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想通过品牌,更明确地向市场传递我们的定位。”
从名字变化到业务结构的调整,江琦希望外界看到的是:这不再只是一个“系统集成商”,而是一个真正能输出智能产品、定义行业标准的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