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同途而归。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100年漫长人生岁月中,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追求和提倡,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

2021年9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当杨振宁缓步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千里共同途”,这是他一辈子的挚友邓稼先50年前写给他的话;“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杨振宁如是回答。
初心不改,同途而归。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100年漫长人生岁月中,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追求和提倡,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抗战时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留学。1957年,他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19年9月21日,杨振宁获颁“求是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二位获此奖项的科学家。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他只有35岁。他的获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赶上时代、赶上世界的信心。
而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这样评价:“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此外,他还取得了杨-巴特斯特方程及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诸多开创性成果,因此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先生不仅在科学领域不断突破,作出不朽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学术成就、精神和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华学人。”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在近半个世纪里,杨振宁一直以个人的影响力推动着中国的科学发展。
他心系祖国,架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的桥梁。1971年7月19日,杨振宁在法国搭上飞往上海的飞机,这是他离开祖国26年之后第一次回国。作为中美关系松动后第一位回国探访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并设宴款待,整个会见持续近5个小时。回到美国后,他先后4次公开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他的演讲在美国的华人中引起的震动,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由此,新中国受到更多关注,成为令海外游子神往的地方。支持新中国,热爱新中国,一时间在美国华人特别是留学生中形成风气。
他归根清华,以身化烛照亮中国青年未来科学之路。1997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并个人捐献400万美金,亲自邀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聂华桐教授担任中心主任。2003年底,杨振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帮助建设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回到清华后仅10个月,杨振宁接受邀请,给清华大学大一的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一位听过这门课的清华学生回忆,杨振宁的课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们来说,难懂,后来读博士时他才意识到,当年课上听的是“武林高手”的秘诀。
如今,创建10余年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俨然成为国际顶尖学者的向往之地。海内外“最强大脑”云集于此交流碰撞,追寻科学的真谛,探求真理的边界,在清华建立一个纯粹、自由的学术殿堂的梦想正在实现,越来越多清华的年轻学者在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中渐入佳境。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振宁重回清华园时以《归根》为题写下的诗句。“因为在物理学前沿工作多年,我想,对于清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我是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帮他们‘指路’的。”杨振宁如此说道。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充分肯定了杨振宁这些年为祖国作出的贡献。
100年,初心不改,身处前沿,勇攀高峰;100年,历尽千帆,为了祖国,回到祖国。正如杨振宁自己形容的那样:“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