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这两个梦正在一步步实现,而他却再也无法看见。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2021年8月,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平均水稻植株高达2米左右。一时间,网友都在说:“袁爷爷,你看见了吗?你许下的‘禾下乘凉梦’终成现实。”
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这两个梦正在一步步实现,而他却再也无法看见。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于1930年9月1日出生,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袁隆平就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旅,从此便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其先锋、开拓精神不断激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传承。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回顾其67年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袁隆平始终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杂交水稻研究,90岁高龄却依然“管不住”他那双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他那颗向着水稻的心,一直坚持亲自下田。袁隆平说,自己的毕生追求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让家家户户都不再挨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在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
他首次提出的“五代杂交水稻战略”,第一代是三系法,第二代是两系法,第三代是利用遗传工程不育系,第四代是C4水稻或高光效水稻,第五代是一系法。目前,“第一代、第二代杂交水稻已大面积应用,第三、第四、第五代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在技术上获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突破。”
如今,其小儿子袁定阳和众多学生继承遗志,在祖国大地上培育“耐热超级稻”“耐盐碱水稻”,袁老生前牵挂的杂交水稻也频频传来测产捷讯。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组对“耐热超级稻”新品种进行测产,在普通农户栽培水平下“平均亩产达到905.5公斤,超过了农业农村部平均亩产780公斤的超级稻认定标准。”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提高水稻产量,是袁隆平的执着追求:“全世界有1.6亿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按照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1.6亿万吨粮食,能多养4亿到5亿人。中国的水稻将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1971年到1972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杂交水稻的优势不断被证明。1996年,原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几十年间,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其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现在,杂交水稻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8000万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金黄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走进袁隆平生前的办公地点,可以看到两块牌子,一个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一个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而办公楼入口处,则是袁隆平的题词,也是他的毕生追求??“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