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扎根沙漠半个多世纪,樊锦诗带来千年石窟的“新消息”

来源: | 作者:老李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40:00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640.jpg

5月8日《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

迎来收官

最后一期节目讲述了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半个多世纪坚守大漠

用满头华发换来

敦煌莫高窟

“容颜永驻”的动人事迹

640 (1).jpg

《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2020年1月17日

中央宣传部授予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

文物保护利用群体

“时代楷模”称号

樊锦诗便是其中之一

多年来

樊锦诗以及

众多莫高窟的守护者们

经过不断探索

让千年敦煌文化牵手数字化

于2014年8月1日正式运行的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便是莫高窟

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一步

节目中

樊锦诗通过视频连线惊喜现身

引领大家感受

千年石窟的新时代魅力

而樊锦诗是如何踏入

文物保护这条道路的

时间还要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三代人传承守护使命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是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常书鸿留法归国后,毕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事业,被称为“敦煌守护神”;段文杰在一次画展上被敦煌壁画吸引,开启了一辈子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毅然接过两位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咸水,吃粗面……留在敦煌莫高窟,艰苦的生活环境需要克服,本就体弱的樊锦诗,咬牙坚持了下来。条件虽差,但只要进入洞窟,站在气势磅礴、富丽堂皇的敦煌艺术面前,樊锦诗就会全身心沉浸其中,甘心情愿、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去保护和传承伟大的敦煌文化艺术。

“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触她之后,就越发地感叹敦煌艺术真的博大无边、深不及底,仿佛有一种很强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樊锦诗说,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来到敦煌,留在敦煌,成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是因为他们热爱莫高窟,视莫高窟为自己的生命。他们选准了守护国宝的目标,成为一生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使命,甘心与莫高窟同呼吸共命运,愿意为之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从1979年敦煌莫高窟对外开放,到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她的脑海中盘旋。过多的游客进入,会使洞窟中稳定的小环境,因温度、湿度、二氧化碳超标而变得不稳定,包括游客身上的汗味、香水味等各种气味,都会直接影响到壁画和彩塑的保护,这让樊锦诗十分担忧。

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65岁的她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2003年,樊锦诗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案,建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

经过5年探讨,2008年底,投资2.6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保护工程开始实施。2014年9月,在樊锦诗推动下,包括游客接待大厅、数字影院、球幕影院等在内的数字展示中心投用。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

为了更好地利用起这些数字化内容,真正地服务观众,敦煌设计院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的资源和先进的展示技术,制作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8K高分辨率球幕数字电影《梦幻佛宫》,将洞窟内的文物搬到窟外看,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加以感受。

《梦幻佛宫》球幕电影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最大的看点,用球幕电影手法展示璀璨绚丽的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

曾有人问樊锦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

樊锦诗回答道,“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从大漠中的无人区到世界瞩目的研究院,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对我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此生命定

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这是樊锦诗给自己的人生定义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

她守住前辈的火

开辟明天的路

携手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

共同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