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接力“禾下乘凉梦”

来源: | 作者:杨国军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40:00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袁隆平院士还在2020年提出了耐盐碱水稻种植十万亩,改造盐碱地百万亩,储备可改造土地千万亩的“十百千”工程,并在全国10个地点启动了总计10万亩片盐碱地稻作改良和种植示范,示范种植面积是上一年的五倍。

在今年3月,耐盐碱水稻研究迈出了更为关键的一步:由来自湖南、广东、山东、新疆、江苏、海南和黑龙江7个省(自治区)的11家单位组成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牵头单位,专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耐盐碱水稻专班”。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介绍,中心总部设在三亚,并在全国设立了三个专业中心,其中长沙设立种业研究中心,发挥湖南技术、人才和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开展耐盐碱水稻种业创新;海口设立生理调控研究中心,研发方向侧重耐盐碱水稻的水分养分管理、绿色种养结合等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青岛设立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研发方向聚焦盐碱地化学、物理、生物和工程改良技术研究。

同时,还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分中心,分别承担不同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生理调控、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此外,在内蒙古兴安盟、吉林大安、山东东营、江苏盐城、广西北海、海南文昌、黑龙江肇源和辽宁盘锦等地设立首批代表性区域试验站,主要进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配套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10到15个,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艾治勇说。

“五高”超级稻:后来者接力攻关

1984年,长沙东郊马坡岭,一栋栋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拔地而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此成立。之后,这里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大本营”:数不清的研究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一个个奋斗目标于此得以实现,更有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具有保持国际领先的实力。这种自信的背后,离不开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与团队。而他们的迅速成长,与袁隆平对年轻人的支持和信任息息相关。

“袁隆平院士不仅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方面贡献巨大,也非常重视人才建设。”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中心刚成立时,袁隆平就从各处争取奖学金和留学名额,将一大批青年送到国外深造。

“杂交水稻研究是一项远大的事业,需要代代有传人。”“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搞科研不要有门户之见,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更好地释放自主创新能力。”……袁隆平特别支持年轻人发展。他曾将自己获得的各种奖金和稿费捐出,还专门设立“农业科技奖励基金”,鼓励和资助农业科研工作者。

“全国中生代科研工作者中,很多都曾是袁隆平的学生或得到过他的指导。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专家,是杂交稻育种攻关和科研的中坚力量。”原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发松说。

如今,在杂交水稻领域基础性、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以及杂交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等方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也有兵强马壮的科研人才队伍。

走进位于中心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接续传承“禾下乘凉梦”的科研力量让人充满信心: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可以说,目前实验室人员结构合理,梯队好,能够保证我国杂交水稻全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吴俊介绍,在水稻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杂交水稻品种培养等不同学科方向,形成了以一批“60后”带头人为主、“70后”“80后”为中坚力量的科研团队。最近两年,甚至已陆续有一批“90后”崭露头角。

贯穿袁隆平一生的“高产、更高产”目标,仍是这些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朝着共同的梦想接续奋斗。

1985年出生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在视频平台上,有另一个身份??收获近800万点赞的博主“李博士教你种水稻”。视频中,肤色黝黑的他站在稻田里,滔滔不绝地和粉丝们分享最新工作进展、为农户答疑。

从冬到夏,从棉服到短袖,一条条视频见证了他与水稻相处的日子。李建武牢牢记得,袁老常说“书本和电脑里种不出水稻”“要熟悉到进了稻田一眼望去就能分辨是哪个品种,一如区分自家和别家的孩子”……现在,他每年有70%以上的时间都在田间度过。

从2018年袁隆平提出并设计“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简称“三一工程”)开始,李建武就一直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2021年,“三一工程”增产粮食20.9万吨,新增经济效益4.3亿元。同年10月,李建武又和同事们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的纪录,从2020年的1530.76公斤,提高到了1603.9公斤。

2021年,超级稻育种家、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邓启云的耐热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希望把它送到千万农户手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我们接下来会继续在高产、高抗、高质、高效、高适‘五高’超级稻育种上继续努力攻关!”邓启云说。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也正为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注入动力。“这些能为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保持水稻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吴俊说,希望今后,团队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能不断攀新高,为国家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