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接力“禾下乘凉梦”

来源: | 作者:杨国军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40:00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地缘冲突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复杂因素,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更加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

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被称为“东方魔稻”的中国杂交水稻已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推广,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2017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这是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衡南基地测产现场待收割的水稻(2019年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在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衡南基地一块被抽取测产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收割测产(2019年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这是2020年11月13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拍摄的袁隆平。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在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三一工程”晚稻栽培试验田,李建武从田里取出水稻样品(2021年11月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当前世界背景下,也更加凸显我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作为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杂交水稻“大本营”,湖南省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种子科研力量雄厚,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和世界粮食安全献“粮”策?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

第三代杂交:让水稻“婚姻自由”

被袁隆平看作突破单季亩产1200公斤“天花板”关键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是在2019年10月,尽管这次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亮相的“叁优一号”,“只”取得了1046.3公斤的成绩,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它潜力巨大,并且,在高产之外,它还有更多适宜普通农民大面积种植的新特点。

“以我们目前掌握的技术来说,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单季亩产达到1200公斤甚至1300公斤,不是难事。”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赵炳然说。

“第三代技术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可以说,它让杂交水稻实现了真正的‘婚姻自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新奇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来解释:

利用第一代技术培育出一个优秀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就好像在成千上万个水稻材料中,只有A和B才适合“结婚”,而B还藏在“茫茫稻海”里,若要相遇,不仅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还需要很多运气。到了第二代技术,A可以和其他所有水稻“结婚”,虽然选择面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稳定产生后代。而第三代技术,不再是只为A服务,它让所有的水稻,在理论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并产生优良后代。

袁隆平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不仅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限,两系不育系可能因天气原因导致制种失败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是稳定不育的,且制种和繁殖都非常简便。

如果以老百姓的标准来衡量,前两代杂交水稻更依赖大肥大水,对生态环境和种植技术的要求更高,普通种植户不能轻松驾驭,靠“专家种田”获得的高产,难以完全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

第三代杂交水稻克服了这些缺陷。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清竹村基地项目负责人甘宗恒介绍,清竹村当地的种植环境并不特别,海拔不到百米,他们也没有对田里的水稻过分精耕细作,不管是播种移栽、田间管理还是病虫害防治,使用的技术和投入的精力与普通农民正常种植差别并不大。

“和我之前种田可以说一模一样。”当地农民陈太佳是种了十多年水稻的“老把式”,当时全程参与了测产水稻的种植。他说,以施肥为例,施的都是常见的氮磷钾肥,“饭量”也和普通水稻每亩40公斤差不多,分蘖、扬花和灌浆这些水稻生长的不同关键时期都不需要特殊照顾。

不同于2019年以单季晚稻“应考”,2020年11月,在同样的地方,“叁优一号”又以双季晚稻的“身份”创造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30.76公斤的纪录。并且在仅仅一年之后,还是在同样的地方,又把这一纪录提高到了1603.9公斤。

普通老百姓或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一季亩产量早就突破了1000公斤,把它们种两季不就超过2000公斤了吗?为何还要攻关双季亩产1500公斤?

“首先,目前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品种,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从我国水稻产区的普遍实际和栽培模式来说,同一块耕地,种了一季稻就无法再种双季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李新奇介绍,分开比,中稻产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产量又高不过早稻加晚稻之和。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过去我们常说‘吨粮田’,指的是双季亩产达到1吨,这个早就在农民的生产田里实现了,但1.5吨还从未实现过,因此这几次测产结果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新奇说。

除了尽快培育出早稻品种,目前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轻简化栽培、减肥减药不减产等研究都在同步进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老专家张玉烛说:“只有我们‘跳’得越高,国家粮食安全才会越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