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是人类最后发现的大陆,考察历史不过200多年。这片遥远的极寒之地,却与地球的未来、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截至目前,中国已在南极建立了4座科考站,正在建设第五座科考站。尽管环境十分恶劣,许多优秀的科考队员仍然不畏艰险,在那片寒冷的白色大陆上挥洒着热血。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立足脚下,也放眼全球,他们在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改变。今天,让我们一起看一位中国青年守卫自然的“气候行动”,他就是首位独步南极的中国人、科学探险家温旭。

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
从登山到科考找到自己适合且热爱的道路
北京时间2020年1月10日凌晨1点50分(智利时间1月9日下午2点50分),是温旭抵达地理南极点的时刻,他也由此创造了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点最长路线的世界纪录。

温旭抵达南极点
从南极海岸伯克纳岛最北端出发,到抵达南极点,全程近1500千米,历时58天,这无疑是一场壮举。但这不是出生于1987年的温旭第一次向极限发起挑战。
与南极大陆结缘之前,温旭就已经是一名有多年经验的探险者和冰川科研工作者。少年时,他最初的向往是雪山。16岁那年,温旭就攀登了人生的第一座雪山??昆仑山东段顶峰玉珠峰。在中国地质大学就读期间,他还组建了一支登山队。
他对自然的探索不仅限于向上的攀登。2009年,温旭成为当时徒步造访北极点的最年轻的中国人,他的双脚从高山迈向了极地。

2009年,温旭抵达北极点
2011年,温旭带队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途中,听说一名在此架设气象站的中国科学院博士意外失踪,中科院科考队紧急求援,搜救队伍急需人手。温旭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这次经历成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契机。在那之后,在中科院青藏所科学家的邀请下,温旭加入中科院青藏所科考队,开始从事第四纪地质冰川研究。他找到了攀登的更大意义。

从登山到科考,温旭对自然的热爱始终未变,他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和探险特长,用深入自然的方式与自然对话,致力于发掘出那些能够揭示地球变化的宝贵样本,研究其中所蕴藏的秘密。这是他为自己找到的一条适合且热爱的道路,每一步都笃定,每一个脚印都坚实。
“<2℃计划”的缘起与使命“那一刻我仿佛被点燃了”
在温旭抵达南极点、创造纪录后,无数目光投向了这位中国青年。在严酷的极地环境中独自跋涉、挑战极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温旭在冰川科考中愈发认识到,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当气候变暖加剧,冰川加速消融,两极制冷机制减弱,将造成海平面上涨、极端天气增多等一系列严重影响。

珠峰上消融破碎的冰川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的大国,始终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派。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推动达成《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于2011年、2021年两次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正式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在多个领域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不移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了大国担当,提供了中国方案,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次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让温旭对气候变化有了无比强烈的危机感。2017年5月,温旭与科考队在青藏高原的龙匣宰陇巴冰川执行任务,前一天探路时一切正常,然而这天,他在行进途中突然掉入冰湖。当时,他身背20千克重的科考仪器,情形十分危急,虽然及时运用逃生技巧脱险,但事后他一遍遍思考??还不到夏季最热的时候,海拔5500米的地方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冰湖,当地甚至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冰湖。他回想起自己曾11次登顶的慕士塔格峰,那里的雪线10年内后退了近500米!
自然的变化寂静无言,却触目惊心,是求助也是警告。一个潜藏已久的想法逐渐浮现在温旭的脑海??去穿越南极!他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希望采集一些冰雪样本,看看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二是希望更多人通过他的探险经历,感受到冰川消融的事实和气候变暖的危机,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三是作为父亲,他希望给孩子树立榜样,告诉孩子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并期盼能通过努力为孩子们留下更好的地球家园。
在温旭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计划”诞生了。这一计划是完成人类首次穿越地球三极的科学探险、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公益科普项目。它的命名是为了响应《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努力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使其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上升范围小于2摄氏度。
向地球三极出发,不只是挑战自我,更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青年的能动力量。回忆“<2℃计划”的缘起,温旭说:“那一刻我仿佛被点燃了。”
独步南极比创造纪录更重要的是……
温旭在2018年先后完成了“<2℃计划”中对珠穆朗玛峰、北极格陵兰岛的穿越。与此同时,为了前往南极点,温旭认真筹备了两年,在体能、技能、心理上反复操练,并仔细规划路线、整理行装和设备,尽可能为应对南极大陆的艰险环境做足准备。

温旭在云南的训练场地上进行拉轮胎训练,以适应在南极雪面上负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