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科学样本是温旭“<2℃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有效样本的取得绝非“意外收获”,而是要在出发前就精心准备。温旭研究了我国冰川学家、气候学家秦大河院士在南极完成的采样,并与一些冰川学家进行探讨,制定出了自己在南极的科学采样计划。
在南极大陆,即使是天气最恶劣的情况下,温旭也坚持采样。每隔20千米,他就采一个5毫升的表层雪样,一共采集了几十个。在特定地点,他还挖出0.6米到1米深的雪坑,前后采集了6个雪坑样。加上温旭在登顶珠峰时完成的南坡梯度采样和珠峰顶层冰雪测厚、穿越格陵兰岛时沿途采集的冰雪样品,这些来之不易的“冰雪记忆”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采集心理样本??用画画记录心情
尽管在南极遭遇了一片混沌的“乳白天空”、能将人吞噬的暴风雪,经历了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煎熬,但温旭成功跨越龙尼冰架,负重攀上南极高原,最终抵达南极点,意志得到了极大磨练。
温旭探险时正逢极昼,太阳24小时挂在空中。他似乎与世隔绝,围绕身边的只有狂风和望不到尽头的白雪,每天能做的只有咬牙前行。他开始思念家人,盼望见到日落,见到绿色大地上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只有在这时,人才能深刻体会到,原来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都如此珍贵。
好在,温旭一直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背后有很多人在支持着他。在筹备、训练和前进过程中,他受到国内外许多友人的帮助与鼓励。从南极回来后,他更多地思考人类应如何与地球共处,更能感受并珍惜“爱”……这些从地球最南端带回的宝贵收获,甚至比创造纪录更加重要。
从“<2℃计划”到“冰川记忆”项目,温旭和伙伴们一直在路上
虽然已经完成了地球三极的科学探险,但温旭和团队依然在继续他们的气候行动??抢救性地保护更多冰川。他们共同发起了“冰川记忆”科考项目,希望尽可能地采集我国中低纬度核心区域冰川的冰芯。他们已于2020年10月参与完成三江源阿尼玛卿冰川科考,于2021年11月完成西藏羌塘冰川科考。在羌塘2号冰川,他们钻取了总长度超过300米的冰芯。这些冰芯一部分会用于科学研究,一部分将运往南极储存起来,留给以后的科学家进行研究。

从羌塘2号冰川上钻取的冰芯
温旭还投身科普事业,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积极行动起来。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独步南极》一书,不仅在书中介绍了自己的科学探险,还介绍了南极的自然与生态,我国开展南极科考、参与南极治理的发展历程,气候变化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气候行动倡议,让更多青少年读者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做心怀梦想的阳光少年。温旭希望,“未来在气候行动的道路上有更多同路人”。

《极地大探险??独步南极》温旭 极地未来/著
温旭在《独步南极》结尾写下了这样的感悟:“不要小看每一个微小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保护自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将会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的改变。现下,我们的每一次行动和选择,都决定了我们会拥有怎样的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路上,中国青年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