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钢铁锈带”如何增强“文化磁力”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光明日报 | 发布时间: 2023-07-08 23:06:00 | 96 次浏览 | 分享到:

6月11日,我们将迎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见证了历史文明、承载着家国记忆,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资源。今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由首钢老工业园区“华丽转身”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便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引发各界极大兴趣。

如今,不少工业遗产在保护基础上活化利用,以创意园区、城市公园、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形式重回公众视野,释放着时代活力,温润了大众心田。那些留有旧日时光斑驳印记的“城市锈带”,该如何与时代接轨,绽放别样光彩?怎样增强其“文化磁力”,顺利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我们请相关专家结合调研经历深度分析。

“钢铁锈带”如何增强“文化磁力”

005056a867c7240b63b514.jpg

夜幕下的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游人如织。光明图片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丰富文化内涵,助推老工业厂区由“锈带”向“秀带”转变。笔者所在课题组在针对性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处理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径。

看数据:近半数工业遗产向文化产业园转型

课题组针对全国143个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进行梳理对比,发现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数量居多,占主导地位。在调研案例中,华东地区改造项目61项,占总数的42.66%;华北地区改造项目44项,占总数的30.77%;近年,中南地区改造项目明显增多,占总数的17.48%;与上述区域相比,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改造项目所占份额较小,分别为3.50%、4.20%、1.40%。

从所在城市看,根据所重点考察的140个案例的情况,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有改造项目60例,占总数的42.86%;以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沈阳、杭州、青岛、长沙、苏州、天津为代表的11个新一线城市有56例改造项目,占总数的40.00%;宁波、大连、福州、无锡、厦门、济南、太原等二线城市的项目15个,占比10.71%;三线城市改造项目占比4.29%;三线以下城市改造项目占比2.14%。数据显示,我国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程度和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成正比关系。一线城市为引领,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二线城市不断拓展,三线及以下城市基本处于萌芽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具体分类看,我国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主要以文化产业园、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办公模式以及住宅开发为主要改造类型。其中,文化产业园居于绝对优势,占总数的49.68%;博物馆占9.62%、商业空间占9.94%、办公空间占12.35%;城市公共空间、住宅开发与文化设施占比较少,合计为13.15%。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主要的改造发展方向。

观模式:通过六大路径探求转型

课题组重点调研了86个比较成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按照保护和再利用的主体进行划分,其转型发展主要有六类模式:一是原企业主导模式;二是房地产商主导模式;三是文化产业公司主导模式;四是高校带动模式;五是政府主导模式;六是以城市经营理念为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原企业主导模式,共计27个,占比31.39%。这说明,原有企业可依托传统优势,为工业遗产优化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另外,地产开发项目23个,占样本数26.74%,排在第二位。由文化产业公司主导实施再利用的案例有19个,排在第三位,占比22.09%。由高校带动形成的文化产业项目有10处,占比11.63%,排在第四位。

调研发现,由高校作为产权单位的文化创意产业比例虽相对较小,但高校、建筑事务所等智力密集机构实为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主力军。例如,北京首钢、景德镇陶溪川、上海杨浦滨江等工业遗产项目都是以大学设计机构为主体开展创意设计、改造利用。与之相比,城市经营理念引导下的项目、由政府全面掌控的项目合起来占比约8.14%,数量较少。

找不足:激发“文化磁力”的要素有待完善

增强“文化磁力”是工业遗产向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工业遗产自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创意设计赋予了原有遗产崭新的时代气息。不过,调研发现,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不足,影响了工业遗产的“文化蝶变”。

缺乏对工业遗产的全面基础性价值评估。当前,在国家层面上,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等举措对工业遗产保护起到了示范引领效应,北京、无锡、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也比较早地开展了工业遗产专项调查和评估。但是,针对各级各类工业遗产的全方位普查仍需推进,评估标准也有待统一与完善。工业遗产大部分是非文物性质的工业建筑,只有全面调研、准确评估、审慎研判,才能进行科学高效的改造,确保其再利用的成效与价值。

以文化冠名、行商业之实的商业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土地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超土地上的工业建筑。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只能依赖出让土地缓解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建筑产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不利于保留工业遗产,部分工业建筑最终被拆毁。例如,天津某工业遗产已被列为保护对象,但由于地段较好,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目标,最终完成招拍挂,厂区实质上成了商住建筑区。还有一些被部分开发为房地产项目的案例。例如,某工业遗产在专项规划中被列为保护对象,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分为两个部分,所处地段较好的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破坏了工业遗产的原有价值和完整性。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类似,过度商业化开发等也比较普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