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钢铁锈带”如何增强“文化磁力”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光明日报 | 发布时间: 2023-07-08 23:06:00 | 98 次浏览 | 分享到:

相关政策系统性协同性尚待加强,吸引人才的生态环境亟待建立。调查发现,当前有关工业用地、工业遗产保护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对分散,彼此之间缺乏协同,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在地方层面,文化产业和工业遗产的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由不同主体分头制定,明确统合两者、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的政策仍然较少。还要看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需要人才支撑,而此类人才往往需具备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等多学科背景与足够的实践历练。在一线城市,此类人才相对集中,其他城市则相对缺乏。为此,需加快制定有效政策,改善引才环境、吸引更多人才。

寻对策:激活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

保护、挖掘、深度激活工业遗产的“文化磁力”,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理念、政策、配套支撑等多个维度。当下,须从现存不足着手,补齐短板、增强活力。

强化价值评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价值评估是保护工业遗产“文化磁力”的基础,在房地产行业等释放的巨大经济利益诱惑下,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往往容易被忽视,此时,需要切实加强评估、明确其价值所在。根据笔者相关研究,在工业遗产的价值结构中,核心部分是遗产的固有价值,包括物质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价值、自然资本价值和文化资本价值;创意价值则属于固有价值之外的价值。而在遗产的固有价值中,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文化资本属于新型资本形式,应是评估工业遗存的主要指标之一。创意价值强调新附加的价值,应在不破坏固有价值基础上,通过评估指标的导向予以鼓励。

在开展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时,文物保护法中关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关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标准,都可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产应建立二级乃至更为细化的评估指标,以便以更加差异化、精准化的视角准确评判其价值。

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助推遗产项目“行文化之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此举将有助于地方财政摆脱对房地产和土地税收的高度依赖。财政体制的改革,也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巨大利好。

为了避免“文化产业项目过度商业化”倾向,地方政府应跳出只重商业收益的思维局限,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规范相关企业、文化公司、高校等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方参与,以既符合市场运营规律,又满足文化发展需求的方式活化工业遗产、强化文化功用。对于价值重大的工业遗产,建议政府使用容积率转移的方法,从更大的城市规划范围协调保护问题。

整合文化政策,吸引创意人才。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文件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开展资源认定管理、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繁荣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这些任务涉及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的建设、运营、评估、展示等立体化内容,为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现了不同部门之间协力推进、提升政策协同性系统性的切实努力。2021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又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今后,应进一步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并探索多样化的政策落地方式,提升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意识,注重遗产空间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遗产融入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相协调。

在吸引创意人才集聚方面,作为四线城市的景德镇积累了宝贵经验。这里以瓷产业为中心,长期积累相关要素、形成完整产业链。当地不仅有建在宇宙瓷厂旧厂址内的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御窑博物馆等具有“文化磁力”的内核,还有宽广的产业发展空间、优惠的扶持政策。这充分说明,增强“创意厚度”是保证创意价值产出的基础,也是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为此,地方政府应制定鼓励发展的综合性文化政策,吸引创意人才、培植创意力量、赋能工业遗存,形成创意经济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