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杨付合:妙手回春,换来双眸清炯炯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时代面孔 | 发布时间: 2023-07-08 23:06:00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物小传】杨付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6年,眼表角膜病专家学科带头人、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中国非公医疗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医疗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角膜分会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先后荣获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二等奖一项,获市级科研成果奖3项,曾荣获“卫生系统服务明星”“知识分子拔尖人才”等称号。

他,46年如一日扎根眼科,坚守初心,做好健康“守门人”;他,辗转三地大医精诚,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他,始终把病人当家人,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他就是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杨付合,关爱眼睛、呵护生命,是他不变的承诺。

杨付合师从眼科泰斗范雪定教授、知名角膜病专家王鸣琴教授,在医治眼表角膜病患方面有独到之处。

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在学习室、病房、手术室,依旧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这种“三点一线”的状态已经融入到了他的生活中。采访时,杨大夫笑着说:“别看我70岁了,但是眼不花、手不抖,还继续给患者做手术。”。

坚守初心:从“赤脚医生”到眼科专家的蝶变之路

杨付合是文革后第一批培养的眼科医生,亲历见证了中国眼科医学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过程。

“在进入专业医科学校学习眼科专业之前,我当过一年多的‘赤脚医生’。” 杨付合回忆说。他曾背着药箱和同行一起走街串村。

直到被推介选拔进入第一批医学院校,在毕业之后的1975年至1979年,他先后参加山西省第一批眼科专修班及山西省医科大第二附院眼科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同时也打下了治疗角膜病专业基础。

“本来有调到上级医院的机会,由于当时医院缺少眼科人才,就把我硬留下来。”1978年,上级下通知让杨付合到山西省新组建的眼科医院工作,由于当时长治县的眼科人员只有他一个。后来,他作为重点人才保留对象,留到了太行老区长治县医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一留,就留了15年。这15年间,杨付合足迹遍布长治县的山山水水219自然村。普查普治,广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1986年,在山西省防盲指导组及范雪定教授指导下,长治县因为他的突出贡献,成为全国十大防盲先进县之一。他个人还荣获了“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二等奖”, 山西省“百名服务明星”、“知识分子拔尖人才”荣誉。同时,被任命为长治县政协委员。

紧张繁忙工作之余,参加了全国多次组织的角膜病专业培训,在时任长治县业务院长尹彤芳支持下,建立了动物饲养室,购买了动物实验台,杨付合亲自饲养兔子,进行角膜移植的基本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而在县级医院成功的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并撰写了首篇眼科医学论文及有关角膜移植的病例报告刊登在国家级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全国眼科论坛大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705190354.jpg

1990年,杨付合调往运城离开长治。“这是我从医路上,最为难忘的事情。”那天,长治的主路两侧挤满了送行的人。甚至有人把自己家的小米塞进他手中、把煮熟的鸡蛋揣进他口袋里。

“那一刻,我深知自己肩上职责有多重,也在送行人群的热泪中读懂了‘医患情深’的真谛。”杨付合至今还保留长治县已故老院长当时给他的来信,“你是党的好党员,医院的好员工,人民的好医生,我的好邻居!”

“我老家是运城的,当时运城市眼科医院韩文斌院长大年三十亲自开车把我接到运城过年,可以说我是被‘抢回来’的。” 杨付合这样说。到运城市眼科医院,一干又是21年。

“这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在这里系统地经历了白内障手术,近视眼手术的进程。也是在这里,他首开了第一例穿透性角膜移植,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第一例近视眼放射性角膜切开手术。

随着医术的提高,他坚持继续专业的提高和学习,先后写出20余篇医学论文,50多篇眼科科普文章。

这些年来,杨付合对眼表角膜病深入研究与创新,在国内较早开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圆锥角膜胶原交联术及准分子激光诊疗等工作。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一步一个脚印。2012年,退休后的杨付合被聘请为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

“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尽了一名眼科医生的职责。” 杨付合介绍说。同时,这些年他也一直坚持一个从医信条:以诚相待,反位思考,德医双馨,您的眼就是我的眼!

精益求精:用精湛高超的医术,为患者带来光明

“杨院长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呀,一定要替我谢谢他。”一位来自内蒙古的60多岁患者,在医院走廊里看见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便颤抖地说出这番话。这一幕,让杨付合泪流满面。

这位患者双眼失明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从失明的那一刻起,他的家人从未放弃过治疗,跑遍了国内的各大眼科医院,甚至连民间的“偏方”也试了一个遍。但,眼睛还是看不见东西,老人多次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经人介绍,患者家属带着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杨付合,恳请他为老人进行角膜移植术。

经过先后两次手术,老人两只眼的视力分别达到0.3和0.4。“原来我孙子长这样啊,真俊!”重见光明的老人,拉着他孙子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杨付合说:“为患者带来光明,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从医的义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