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已经连续做了四台角膜手术的杨付合已是晚上十点多,他托着疲惫的身体正准备下班,突然,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名患者是从山西转诊到北京的。当时钢钉溅入他的眼内已经三十几个小时。杨付合放下手中的文件袋,小跑着赶到诊室。经过检查后,钢钉长度约2CM,成“U’型,从睫状体部进入到眼内,从角膜穿出,伤口大量脓性分泌物流出。
情急之下,杨付合迅速召集有关科室医生,紧急制定“眼中取钉”的手术方案。3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置,成功将钉子取出,对眼睛未造成破坏性影响,成功保住了患者的眼球。
“这样急诊病例,接诊过很多。所以,我一直告诉我们医护人员,要放慢下班的脚步,要把手机铃声的音量调到最大,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杨付合是这样说,也是带头这样做的。
还有一次,一个寒冬的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杨付合。他缓过神了,立马接起了电话。
从电话中了解到,这是由一家老小9人连夜坐飞机带来的一名百天大的婴儿,右眼水肿已经看不到东西,一直在哭。得知这一情况,杨付合一边穿衣服讯速赶往医院,一边嘱咐值班医生要安抚好病人及其家属。
经诊断,患儿为右眼角膜上皮大面积剥落引起的角膜高度水肿。杨付合为其设计了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不到一周的时间,孩子的病情由好转到康复。
“没想到治疗费用加上住院费仅仅1400多元,没想到这里的医生这么平易近人,没想到孩子的眼睛康复得这么快……”患者流着眼泪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
为了给孩子治病,患者家属举全家之力凑了6万块钱来北京求医。婴儿痊愈后,患者家属又是请他吃饭,又是多次给他送红包,都被他婉言谢绝。
“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做一台手术,出一台精品。”这是他一直坚守的理念。
上述的例子,在杨付合从事眼科医生的46年里不胜枚举,他说:“帮患者垫付手术费也是常有的事,谁都有难的时候,帮助他人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医者仁心:把患者当家人,把关爱记心间
“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要德医双馨”这两句话,是杨付合对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

担任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以来,杨付合除了从事正常的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和手术任务外,还经常抽空走进社区开展义诊讲座和义务就诊。
医院的内部建设,他也同样重视。“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从我做起,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课题。”结合自身多年的眼科工作经验,杨付合总结出很多有效的经验。
“问一声‘您好’,说一声‘请’,叫一声‘大叔’,为病人检查时,撕掉检查仪器就诊托纸,避免强光源的刺激,注意手的温度,必要时指点相应科室的位置等细节甚为重要。”
杨付合认为,患者大老远的来到医院就诊,“倒一杯水,多关心几句,在暖心中,达到交心的效果。”一定要重视医护素质的展示与首诊的重要性,展现出人文的关怀与医院的热情。
“把患者当家人,把关爱记心上。”杨付合理解,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名医护人员的“天职”。
配合治疗,是建立在医患双方信任的基础。他经常提醒医护人员,“对首诊患者要做到三个细:细心认真的听(病史,就诊的过程)、详细阅(阅手边现有的及本次检查的资料)、仔细查(检查一定不能过于着急),赢得信赖后,才能配合治疗。”
采访中,杨付合给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年冬天,有一天到了中午下班的时间,除了必要的值班人员,其他人员都吃饭休息去了。这时,一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孙子的陪护下来到医院就医,得知下班后,老人坐在医院的长椅上,从口袋里掏出凉馍,接了一杯热水,等医生上班。
看到这一幕时,他心里一直思考一件事:如果医生晚下班一会,是不是这个患者就不会吃凉馒头。
下午上班后,老人做完检查,天已经渐渐地黑了,老人和他孙子也没赶上回家的最后一班大巴车。
见此情景,杨付合自掏腰包,安排他们二人住宿。
“放慢下班的脚步,可能就不会导致患者赶不上车,回不去吃凉馒头的现象。”从那以后,每次要下班的时候,杨付合都晚一点走,放慢了脚步,简单环视一下有无特殊情况存在,“这是我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
爱学习、善钻研专业一直是杨付合从医后坚持的习惯。当问到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杨付合回答两件事:一是当看到亲自手术重见光明患者那一刻,二是当看到自己的学术论文发表时。2013年,他撰写的“羊膜移植在特应性角膜炎的应用”论文被刊登在美国SCL收录的EYE杂志上。
党在心中,路在脚下。在以医院党支部为核心的全面正确领导下,在业务院长杨付合以身作则辛勤付出之下,北京民众眼科医院先后荣获“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全国诚信民营医院、朝阳区残联白内障防盲治盲定点医院、全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中心、医疗质量信得过的医院、扶贫助残爱心单位等荣誉。
“我热爱眼科医生这个称谓,我热爱我从事的职业。能给更多人带来光明、祛除病痛,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虽然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杨付合初心不变,用他温暖的手,打开明亮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