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季来临,第一批00后即将加入求职队伍。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回收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各个行业中,互联网行业最受欢迎,64.33%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其中近八成工科生将其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此外,文体产业(42.55%)和教育行业(40.59%)仅次于互联网行业,分别排在最受欢迎行业的第二三位。针对大学生对企业的好感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00后大学生最向往的企业前三名分别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京东。

“我没办法一辈子做一件没有创造力的工作。”00后泠航曾在民生证券实习,在他眼里,一份工作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否能给予他足够的参与度、是否让他有实现从0到1的突破的机会,是他在求职中最看重的。兴趣、薪资等,不是决定泠航求职方向的首要考虑因素。
成长空间、工作环境,也是厦门大学的吴钧昊所看重的。“刚毕业的时候,我想多花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升,就和当年决定考研一样,想学更多的东西,也希望有更大的平台,让自己有更多可能。”
秋招季来临,第一批00后即将加入求职队伍。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回收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各个行业中,互联网行业最受欢迎,64.33%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其中近八成工科生将其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此外,文体产业(42.55%)和教育行业(40.59%)仅次于互联网行业,分别排在最受欢迎行业的第二三位。针对大学生对企业的好感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00后大学生最向往的企业前三名分别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京东。
00后把工作当舞台,互联网行业受欢迎
经历了7份实习后,中央财经大学的余笙笙在今年春招时收到了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岗的转正录用函。在求职过程中,她最看重工作的成长空间、价值感和挑战性。“在互联网公司会有非常高速的成长环境,感觉每一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职场带给余笙笙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成长,还有和同事、负责人相处中发现的工作方法。“这份工作中,负责人不会干涉我太多,需要我发挥创造性。在字节跳动实习期间,我要负责协调二三十名工程师一起去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这样的工作让我成长很快,也更有主人翁意识。”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对于00后而言,工作不是单纯的“饭碗”,这届年轻人把工作当成展示、发挥的舞台,比起赚钱,他们更在意成长空间和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在受访大学生首次求职最看重的工作属性中,成长、个人能力提升快(67.24%)排在首位。价值感、让人感受到工作的意义(49.07%),高薪、满足物质基础(40.64%),热爱、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闪光(32.35%),创造、能完成从0到1的突破(29.57%)等,也都是00后在求职中所看重的。
2021年曾在《奇葩说》节目中以一句“(下班后的工作消息)已回未支付”引发网络热议的宋子寅是一名程序员。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他觉得如果把“战线”拉长,从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平台比薪水更重要”。工作第10个年头,他仍然能明显感到工作带来的新鲜感和挑战。“互联网这个行业是不断变化的,永远有新挑战、新问题,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工作场景和更多发掘自身潜力的可能。”在公司里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主导工作,也是他喜欢的工作氛围。
伴随着对未来的思考与求职的压力,苏州大学的大四学生郭怡宁正式成为“毕业生大军”中的一员。虽是就读于旁人眼中热门的金融专业,郭怡宁却有着跨专业就业的想法。综合考量下,她将个人兴趣和前景稳定摆在了求职参考因素的前两位,进入苏州日报社做一名新媒体编辑,成为有过丰富校园媒体工作经验的郭怡宁的第一选择。“当然,如果能在苏州当地的中小学做一名教师,也是不错的。”
之所以选择留在苏州,除了不可割舍的家乡情结外,郭怡宁更看重的是城市的发展潜力。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固定嘉宾”,苏州无论在经济实力、生活便利性还是未来可塑性上,都有独特的魅力。“苏州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状态,无论是资源平台还是工作环境都十分理想。”在她看来,当下正是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的好时候。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到新一线城市发展(43.89%)、到二三四线城市建设家乡(32.59%)的吸引力,超过了在北上广深(20.10%)等一线城市打拼。
南方的城市是泠航最心仪的选择。“生活成本相对不高,城市不算特别大,出行时间短,生活舒适度高,是我比较向往的。”泠航曾在厦门生活过一段时间,美味的食物、令人舒适的生活节奏让他心驰神往。他笑称,刨除房价因素外,“厦门就是一个完美的城市。”不过,兼具现实和理想主义的泠航坦言,最终去到哪座城市,取决于自己能拿到哪家公司的录用函。
七成大学生嘴上说“躺平”其实比谁都努力,超九成只是过嘴瘾
前不久,“5G冲浪小能手”泠航刷到一条微博,内容大意是年轻人不能躺平。在泠航看来,身边大多数年轻人说“几乎躺平”,是一种戏谑、安慰自己的方法。“没有人会真的躺平,大多数人说‘躺平’可能是偶尔放松。今天没完成的工作,明天还是要完成的。”实习开始后,泠航和朋友建了一个微信群聊,名字叫“摸鱼经验分享组”,尽管名称戏谑,但群聊的主题除了偶尔的插科打诨,更多的还是相互鼓励,为彼此加油。他清楚地知道,“我们做不到完全‘躺平’的。”
自从“躺平”一词在网络中出现,网友关于“躺平”“不躺平”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对于年轻人怎样看待“躺平”、在“躺”与“不躺”之间如何选择,中青校媒面向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34%受访者说“躺平”只是过一下“嘴瘾”,实际上比谁都努力。14.76%受访者则认为这个词是一个流行语,说“躺平”是想追个潮流,还有11.30%受访者虽然不想躺平,但想通过表达“躺平”的观点、和其他网友“打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