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自行车的国潮野心,在其经典车型“二八大杠”上很快显现出来。升级到了4.0版本后,原先单调的硬质车座被换成了印有凤凰LOGO的软皮,塑料车把手的坚硬质感也因为换了真皮而变得更加柔和。风格上融合了复古和潮流。
但国潮的精髓往往在于跨界所带来的反差,单是升级主营产品显然还不够“国潮”。
于是2018年,凤凰自行车又与服装品牌太平鸟展开联名,共同推出印有两家品牌醒目LOGO的系列潮品,并在发布会上邀请了明星、艺人站台。
不过,这此联名并未激起多大“水花”,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搜索引擎上,相关的内容都屈指可数。吸引短暂的一波关注后,凤凰自行车再也没有更多动作,只是浅尝辄止。
相比之下,永久自行车国潮跨界的决心更加彻底。
凭借在骑行领域的多年积累,永久自行车在全国拥有上百个骑行俱乐部,这个热爱骑行的群体,成为其跨界的灵感来源。早在2014年5月,永久自行车便开始在全国布局咖啡店,第一家门店开设在上海“自行车一条街”的兰花路上,并在新疆、江苏等地已开设或计划开设门店。

永久咖啡店 来源:永久咖啡公众号
外卖起家的美团早早做起了出行生意,出行起家的哈?则想要打造生活平台。永久自行车的跨界,似乎也在演绎另一种“不设边界”。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永久咖啡品牌运营总监丁一凯表示,永久自行车不是通过卖咖啡转型,而是希望在销售自行车的过程中为客户提供一个体验平台。“当时我们店铺的名称不是咖啡店,而是‘永久生活馆’,咖啡只是其中一部分。”
生活平台的设定并不稀奇,永久自行车也并不具备瑞幸一样操作资本的实力,在短短17个月就赴美上市。几年过去,永久自行车依然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直到2020年,中国自行车“一车难求”,才终于让中路股份实现了盈利。
和凤凰、永久齐名的飞鸽自行车也有过“国潮”化尝试。天津市蓝?飞鸽创意产业园,便是由飞鸽自行车厂旧厂房改造而成。在对原有工业文化遗址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对原先的工业厂房重新设计、改造,飞鸽将其打造成了一座综合性产业园,文化娱乐、产品设计、电子科技、教育培训等多类企业都入驻了该园区。
其实,除了走国潮路线,自行车品牌们也在尝试其他破局的方法。
2014年,中路股份为了寻找新故事,甚至开始涉足高空风能发电业务,但等来的结果却是,该子公司年年亏损,因为资金问题项目一度停滞。今年4月,中路股份再度启动定增,试图为其筹集8亿元资金,但9月中旬,该定增最终以告吹结束。
凤凰自行车也曾试图扩张业务版图,2007年其证券简称从“凤凰股份”变更为“金山开发”,增加开发、建设等新项目。但这次尝试同样收效甚微,2015年在收购自行车配件企业华久辐条后,公司又改为“上海凤凰”,重回老路。
风光背后的隐忧
相比不着边界地扩张尝试,为共享单车代工更加贴合自行车品牌主业,貌似更加靠谱。
特别是近几年来,哈?、青桔、摩拜席卷了全国各大城市,自行车产能供不应求。如此庞大的市场,随便吃下一块,也足够让自行车品牌们摆脱“饥荒”。然而这样一个看似“躺着赚钱”的生意实则也布满了陷进。
“凤凰是老字号的传统制造业,对互联网思维和运营都不熟悉,融资能力也不是强项。”一开始,上海凤凰总裁王朝阳对入局共享单车心存怀疑,但眼看资本的浪潮越发汹涌,2016年12月末,凤凰才下定决心入局。
值120周年生日之际,2017年,凤凰自行车和ofo达成战略协议,在未来一年内,为后者打造不少于500万辆共享单车。大单到手,等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迟迟收不到货款,2018年8月,公司将ofo的运营方东峡大通告上法庭。
另一家老牌自行车飞鸽与凤凰同病相怜,因为给ofo代工,7000多万元货款无处追索。如果算上利息,ofo的对飞鸽的欠款超过8000万元。
此后,多地又先后对共享单车新增投放按下暂停键,共享单车品牌跑路、倒闭的新闻时有发生。自行车代工这门生意随之陷入寒冬。
2020年,季小兵曾回应媒体关于代工的问题:“我们在跟哈罗、青桔两个品牌(合作)。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帮他们代工,如果你再复杂理解一下,就是互相的技术推动和研发促进。”
事实上,这样的解释很难有说服力。共享单车本身并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或科技壁垒,青桔、哈?们攻城略地,更多是凭借资本力量。
然而,代工之路越容易走,想要放弃就越难。代工生产共享单车,为自行车品牌带来了短暂的繁荣。硬币的另一面是,疫情下的爆单充满了不确定性。等到疫情平稳,国外工厂产能释放,中国品牌原来的订单规模势必受到影响。此外,随着销售规模上升,市场从增量转变为存量,市场空间缩小,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在最新半年报内,上海凤凰也明确提示了相关风险:“共享单车在国内发展已经逐步趋向饱和,新增投放量将逐步减少,同时,随着国内外疫情逐步受控,大众出行需求对自行车行业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自行车爆单现象也吸引了更多想分一杯羹的入局者,短时间内大量新玩家涌现。根据企查查数据,近两年来,每年新成立的自行车相关企业数量明显增加。2019年,其数量还在10万家左右,2021年至今已经接近20万家。
除此之外,中国自行车行业还面临产业链不够高端,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