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国潮汹涌 川企如何“赶潮”?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中国经济网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1:32:00 | 8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吕志彬看来,和消费领域的其他“潮”一样,国潮能否持续还需要观察。“在‘疫情’‘双碳’背景下,今年不少品牌又有了新的演绎方式??强调自然、健康、绿色,有品牌甚至特地找了更贴近自然风貌的地方做秀场。”她认为未来3到5年内国潮热度取决于创新的能力是否延续,也就是国潮的演绎是否具有生命力。企业要避免盲目跟风,要从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出发,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手段。

除了国潮本身,吕志彬建议企业还可关注这股潮流在“推动什么”“改变什么”。

推动的,是本土新品牌的发展。她表示随国潮而来的巨大曝光量,使得市场中的各方都积极参与其中,极大拉动了本土新品牌的成长。阿里研究院《2021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供给侧改革以来,可比代表性品牌2020年销售额是2016年的17.9倍。她建议四川本土品牌要抓住窗口期,借势快速发展。

改变的,是市场竞争逻辑。吕志彬认为,国潮竞争根本上拼的还是包括产品设计、营销表达、品质提升等内在的“创新内核”,而长期以来这恰恰是国内品牌企业的“软肋”。品牌不同于标识,内核是依靠稳定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来长期夯实的,最终获得消费者的稳定认知。国潮兴起,会加速消费市场从“拼成本”向“拼创新”转变。适应并拥抱这种变化,追求更具长期竞争力的成长,是企业当前要思考的问题。

看法3

国潮是国人对国货的重新认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符国群:

“国货认同”不等于“国货运动” 建议用好国潮“涟漪效应”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符国群认为,不应该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文化+潮流品牌”,“如果这么理解,那它就是一个短期现象。”符国群表示现象反映出中国人对国货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而这种观念重塑显然会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持续存在。

根据符国群对国内“80后”和“90后”消费者的一项研究,“国产不如进口”的刻板印象正随着消费者的年轻化而逐渐减弱??年龄相对偏大的消费者一般认为进口产品整体上优于国产产品,但“90后”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换言之,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认同度在大幅度提升。

出现这种变化,符国群认为一方面得益于国货自身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因为年轻一代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没有历史包袱和刻板印象,能更理性、客观的看待外国货和中国货。

与此同时,他提醒国潮反映出的“国货认同”,和历史上的“国货运动”不尽相同。后者更多是国人面对外国打压时的应激反应和情感宣泄,而前者更多是消费回归理性的一个表现。近年研究发现,产品来源地对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消费者不是无条件支持,首先(国货)还是东西要行。”

符国群认为“国货认同”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加速国内企业的马太效应??头部品牌因为在回应需求方面有更强能力,而能揽下更多订单。

除此外也还会带来一些“涟漪效应”,包括国内新品牌的崛起。“过去国内品牌要想崛起,一个很大障碍就是‘国产不如进口’的刻板印象。现在障碍消除了。”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显示,上榜中国品牌不到10%。符国群提到这和中国市场规模并不相称,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要把握机会,四川有独特优势,“在世界上能够持久发力的品牌,背后都有文化力的支撑。四川恰恰就有个性化、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深挖文化潜力,完全可以诞生一批新的本土品牌。”

一线观察

关键词

跨界、联名

国货树品牌青睐“强强联手”

11月5日,电影《特种部队:蛇眼起源》上映,咕咚携手电影推出联名定制款智能跳绳,这款跳绳也是咕咚跳绳的3.0版。

5年前咕咚还在做APP,如今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这个品牌名下还有运动衫、运动手表、智能跑鞋、智能手环等。来自咕咚的数据显示,结合线上线下参与运动健身和购买产品,它已经为超过4亿人提供了定制化智能服务和运动装备。

咕咚决定在健身领域这样走,很大程度是发挥社群优势的顺势而为,但同时,国内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势头,裹带各种品牌崛起的竞争压力,是不可回避的原因。2017年,在线健身APP出身的Keep上线仅2年,用户量即将破1亿。同时,Keep在自家APP和第三方平台开设的线上店,早一年已经在出售运动周边商品。到2018年,Keep的家用智能运动硬件也问世了。

“国产品牌的崛起,带来了国潮。”咕咚创始人兼CEO申波感觉到,无论是快消品还是耐消品,消费领域正迎来中国制造晋升中国品牌的红利期。在申波看来,对国货企业而言眼下是极好的时代,国潮之下,国货的认可度在以Z世代(Z世代指新时代人群。新的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为消费主力的市场上被前所未有地公平对待。消费市场的环境变化,为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更多细分赛道。

“尤其应该通过品牌,在不同领域占据席地。没有品牌是一模一样的。”申波在回顾咕咚的品牌塑造时,多次提到跨界一词。如他所言,“新型运动品牌”咕咚的晋阶之路,主要参与两方面的跨界??一是从原来的产业赛道跨界到更多元的赛道,二是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跨界合作。

无论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参与,品牌与品牌的“跨界”“联名”,纷纷以“报团取暖”“强强联合”等各种姿态,奋力挤占潮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