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潮”热背后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情怀、中国自信的彰显。中国制造升级是“国潮”热形成的基础,国人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是“国潮”热形成的重要原因,文化自信提升是“国潮”热形成的驱动力,政府、媒体、企业共同行动是“国潮”热形成的强大助力。保持“国潮”不退,就要努力成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根据导购平台返利网发布的相关数据,2019年1月到7月,“国潮”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92.66%;在阿里巴巴平台上,2018年与中国元素相关的关键词累计搜索量超过126亿次。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国潮”热背后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情怀、中国自信的彰显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是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这样的解释相对片面。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这种理解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中国+潮流”,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
中国制造升级是“国潮”热形成的基础
“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在经济增长初期,中国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通过发展加工制造业,成为世界加工厂。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一种低水平、粗放式的增长,滞留于产业链的下游。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提出“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印发,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后,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又出台了大量调结构促升级的政策,有效推动了经济转型。

制造业升级是产业升级的核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制造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企业逐渐走出追求产品数量与低成本的误区,在创新与质量上下功夫,实现了有效突破,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大关,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70年来增加了900多倍。目前,中国的产业体系完备,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大约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中国企业在专利数量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现代通信产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制造业不断升级改造,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生了很多新的组织与生产模式。例如,一些企业生产采用“爆品”集市、“快闪式”制造、柔性制造等组织与生产模式,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对接。大量为众多世界名牌代工的加工企业,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中国已具备了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2017年起,每年的5月10日被定为“中国品牌日”;2018年,“国潮”爆发,被称为“国潮”元年。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国人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是“国潮”热形成的重要原因
201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随着收入水平和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有学者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消费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说明国人的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由对产品功能型的需求向质量、品质、个性化、体验感等彰显自我价值的高端需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