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湖滨商圈一处玻璃房咖啡店内,店长王珏看着坐得满满当当的大厅,心情愉快。她说:“春节以来,门店营业额暴增。最多的一天卖出了800多杯。”
今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上城区累计实现消费金额66.49亿元,同比增长23.1%;消费1969万笔,同比增长近50%。支撑消费的,是整体经济的活跃。该区2022年GDP增速居全市第一,尤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全年保持全市首位。
浙江十强区县市全部分布在“金扁担”上,除了绍兴柯桥区,都属于杭甬“双子星座”,体现出中心城市的集聚放大做强作用,传统县域经济在两大都市圈的平台上得到更多整合资源、优化提升的机会。
趋于均衡、协调的发展局面中,呈现“蚁象共舞”景象。杭州有世界级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大量创新型企业;宁波有绿色石化和汽车产业。两地的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枝繁叶茂。参天大树、绿草如茵,共享营商环境阳光雨露。
有专家认为,宁波经济的特点是比较全面,虽然缺少特别大的头部企业,但是各种业态都有。因此“风吹腰弯根不动”,稳定性好,一般不会大起大落。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华说,宁波制造业韧性强,大量企业专注于中段,无论终端业态如何变化,中段制造企业可以随时调整跟上,始终在场。
重量级头部企业引领风骚,中小微企业默默打基础,风吹浪打时,自有压舱石实现“海定波宁”。浙江经济的基本面,在“双子星座”的错位协同中稳住底盘。
一盏宁波造LED灯,装上杭州产芯片,就能实现远程操控、智能感应等多种功能,身价翻了五六倍。“不只是灯具,取暖器、空调、烤炉甚至是沙发都可以进行智能化改造。”总部位于杭州的涂鸦智能董事长陈燎罕透露,公司已和3000多家宁波企业合作。
曾有专家比喻改革开放早期的浙江是“小狗经济”,分工明确、合作紧密,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竞争,在于专业化和协作,在于体制和机制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体量不同,规律依旧。
创新突破抓住未来机遇
因生产规模扩大,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最近启用了新厂区。崭新的车间里,工人们热火朝天操作着机床仪器赶订单。
近年来,臻至敏锐感知产业结构变化,站上新能源汽车“风口”,成为众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订单多到来不及做,我们大力推进3D打印等技改工作,向科研要生产力。”公司总经理张群峰说。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臻至生产的压铸模具在全球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员工中研发工程师占1/5,还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投入比超过6%,产品相关指标屡创全球行业新纪录,产值三年翻了一番。
臻至公司所在的北仑高端汽配模具园区,集中了全国压铸模具企业前20强中的11席。宁波君灵模具技术有限公司在园区内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巨大的模具生产加工车间,仅需几名工人操作电脑就能实现各环节管控,管理负荷和空机率大大降低,效能提升明显。“从做产品到输出标准,我们正探索形成科研引领型的产业升级新模式。”该公司总经理姚贤君说。
杭州的发展目标,包括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钱塘区是浙江“最年轻”的县区,制造业体量在杭州最大,二产占比约七成,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最近3年保持年均30%的营收增长,秘诀是创新。”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陶雪军说,近年来集团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研发。
未来的空间和机遇在科研。杭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宁波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已达3471个。
杭甬两地携手共进,拓展载体共建、人才共聚的合作通道。据2022年统计数据,杭州、宁波两市新增省工程研究中心占全省近六成,共建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2021年合作承担省级研发攻关项目33项,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30余项、产业提升技术100余项。
科创和产业融合,经济形态日新月异。平台经济在杭州和宁波“花开两朵”。杭州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光鲜亮丽、全球瞩目,在此基础上开始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优势;宁波则主要发展“ToB”的工业、农业、外贸等平台,如中基、世贸通等,低调稳健,在行业内价值重大。
“从产业角度看,宁波的平台经济很实惠。宁波平台企业大多萌芽于区域特色优势,服务实体经济,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消费市场。”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冯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