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创新技术托起“舌尖上的幸福”

来源:人民网 | 作者:老李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1:51:00 | 54 次浏览 | 分享到:

rmrbhwb2022071905p19_b.jpg

图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的番茄工厂内景。

rmrbhwb2022071905p17_b.jpg

6月14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一处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内,技术员在对“SZF?珍珠2号”樱桃番茄进行管护。

盛夏时节,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枫泾九丰现代智慧农业博览园迎来了丰收。占地百余平方米的丝瓜长廊上,最长超过2.8米的“超级丝瓜”伴着微风轻轻摇摆,100多个金黄的巨型南瓜种在田垄上,与廊上的丝瓜相映成趣。

“我们园区的温室配备了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种植了200余种新型蔬菜品种。随着气温升高,园子出产的西红柿、人参果、百香果纷纷进入了最佳口感期。”上海枫泾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子斌对笔者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电商、物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食物品种更丰富,结构需求更优化。越来越多创新技术手段的引入,不仅提高了食物产量,提升了质量和多样性,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从“满足量”加快转向“提升质”,让百姓餐桌更丰富、吃得更健康,稳稳地托起了“舌尖上的幸福”。

温室工场 

番茄长在岩棉上

西施番茄、贵妃番茄、话梅鸡尾酒番茄……这些名字新奇的水果番茄,都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番茄工厂里的热门品种。娇艳欲滴的外观、吹弹可破的外皮、充盈甜美的汁水加上恰到好处的酸甜比,直接品尝、榨汁或是用于制作番茄酱都再合适不过了。

与人们常见的种植园不同,番茄工厂里的生长景象很是特别。在这里,上百个金属栽培槽整齐排开,间距0.8米左右。栽培槽上,茂密的番茄藤蔓沿着铁丝一直向上攀爬。在每株番茄藤蔓根部附近的岩棉内,还插着两只针状的细管,用来补给水分和营养。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的相关负责人、中环易达公司董事长魏灵玲向笔者介绍,这种模式叫做温室工场,属于设施农业的一个类型,能够在温室内智能调控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模拟出最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精准地控制水肥配方,让老百姓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消费优质新鲜果蔬。

“我们国家这几年的连栋温室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环境控制、使用寿命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经过几年的研发和实践后,我们对温室从结构、屋面、栽培工艺做了标准化的提升和改进。”魏灵玲说。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温室的整体结构选用大小不一的密闭构件,轻巧而坚韧,兼顾了透光性与安全性。温室配备交错开窗系统,能够自由调节窗扇开启的角度,同时采用软硬共挤的屋面密封条设计,解决了由于结构伸缩而带来的温室气密性差的问题。

在温室顶部,有一排长长的双结中空水槽,能够巧妙地将屋面的雨水和冷凝水一起进行收集和排放,排水能力比常规的天沟提高了20%,由此大大减少了温室内因滴露产生的病虫害。

此外,总计15000平方米的温室工场全部启用智能化物联网环境控制系统和生态运营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收集、记录温室环境参数,并根据种植管理人员的设定,自动动态控制温室环控设备,精准控制温室温度,提高温室作物产量和品质。

“这套系统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种植人员的工作负担,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20%,满足了现代化种植与精细化种植的需要,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魏灵玲说。

除了在温室内进行智能化调控,温室工场还致力于提供植物生长的“定制化方案”。以番茄种植为例,温室工场采用大跨度高密栽培技术,空间利用率高,辅之以水肥一体化和精准灌溉技术,在综合省水40%、水肥循环利用率达90%的基础上,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温室工场里还有专人负责定期对农作物的营养液与作物组织进行取样,并通过专业机构的监测分析报告,不断调整用肥策略,做到精准用肥、节约用肥与安全用肥,提升农产品品质。

近年来,包括温室工场在内的多项设施农业在各地应用推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设施农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够进行全季节的农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多种不耐贮运新鲜动植物农产品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说,以蔬菜生产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冬淡季以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耐贮蔬菜为主,南方夏淡季以叶菜为主,蔬菜市场的供应种类较少。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供应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含设施食用菌)生产面积近3500万亩,年产量2.65亿吨,占总生产量的1/3,基本实现了蔬菜和食用菌的充足供应。再比如樱桃、草莓、桃、李、杏、葡萄等瓜果不耐贮运,通过设施栽培,有效延长了供应期。目前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满足了不耐贮运瓜果的市场供应,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

传统创新

“老味道”走出新路子

一声叫卖,十里客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正果老街是食客品尝正果传统小吃的好去处,这里有酥脆的蛋散、咸水角,有特色的鲮鱼面、网油卷,还有正果美食协会会长陈冠忠的忠记云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