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黑土地上,新农人锄禾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董宇平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1:52:00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黑土地上,新农人锄禾记

他们,用全新的方式挖掘“黑色宝藏”的潜能,不再“面朝黑土”“看天吃饭”

深翻,老农人熟知的术语,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翻机具,翻动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提高耕地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在这篇12位新农人的故事里,主人公们用自己的方式“深翻”脚下的这片黑土地,用过去几年时间,让千百年来“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传统农业模式呈现出颠覆式的创新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种米姑娘”陈雨佳,到“米雪新农人”张雪,从人称“姚疯子”的“覆膜田”创始人姚宏亮,到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龚思诺……他们“锄禾”,用的不是锄头和铁锹,而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农机与农技,是耕种管收一体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直播带货和社群营销的互联网思维;他们所做的不仅是重构农业模式,更在这片广袤而厚实的黑土地上,把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融入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诗篇

1.jpeg

90后新农人邢碧玉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记者陈聪摄

从太空俯瞰地球,东经125度到127度、北纬44度到49度的地方,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黑土地。

在过去千百年的时光里,黑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农人。他们的双脚一生下来就拴系在土地上,拴系在一株株在时间的罅隙中匆匆赶路的庄稼上。这些庄稼年复一年地分蘖、拔节、生长,让农人的收成供养全家人年复一年的光景。

如今,这片土地迎来一批?开新路的人们,他们用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手段挖掘这片“黑色宝藏”的潜能,也让千千万万和黑土地一样沉默、淳朴、守拙而艰辛的农人不再“面朝黑土”“看天吃饭”,挣得一份更稳定、更踏实的收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新农人。

这片黑土地,就是他们的星辰大海,就是他们的“理想国”。

漂泊与梦想:逃离那条深长的垄沟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跟在大人后面,艰难地给地里的苞米薅杂草。垄沟就是他们一家人的路,爬得累了,踮起脚尖,苞米地一眼望不到头。七八月的热风吹着苞米叶子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豆大的汗珠滴进黑土地里,转瞬间隐没了踪迹。深深的垄沟让她不得不手脚并用地爬,干完一天的活儿回来,伸出手就是一手的泥,后背上露在外面的皮肤晒出一圈黑,脸上都晒脱了皮。

2004年,一纸东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让20岁的黑龙江农村姑娘罗翠华下了决心:告别垄沟,不再回头。然而在之后学习工作的那些年里,她仍会梦到小时候爬垄沟的情景。

从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毕业后,罗翠华在哈尔滨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她与哈尔滨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合作,给全市范围内有需求的农业合作社创建网站,并为其提供网络平台创业服务,包括创业咨询和培训。

在十多年前,建网站还是一项技术门槛不低的工作。靠着这份营生,罗翠华在哈尔滨站稳了脚跟,也认识了一些通过网络经营合作社业务的新农人们。

“自己虽然学的是农业,但是再也不想回去爬垄沟了。”罗翠华说,不用再爬垄沟、干农活,是那个小女孩的最大梦想。

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的耿世龙,初中毕业后便告别家乡的黑土地外出打工。漂泊十多年,他在山东济南把一家木材厂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关于那个贫穷却不乏温情的老家的印象,始终在他脑海里刻印着。

“小的时候勤工俭学,我和弟弟每天都跟父亲上山采野生中药材卖钱,那时候一周采药卖的钱,够我兄弟俩一人买一个新书包。”耿世龙回忆着,脸上不由得泛起满足的笑容。

屯子里孩子的幸福来得容易,一个新书包就能让他们在上学路上,开心地跑得飞快。

直到多年以后,在外漂泊的某一个特殊时刻,当梦境与现实交叠在一起,他们的人生道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叉点。

金黄与黢黑:分叉路

金秋十月,决眦望不到边的大片稻田在阵阵轰鸣声中逐渐褪去金黄色。这是农机手的作业时间。等到农机在地里的车辙压痕被塑形成凹凸不平的土块时,地上便只剩一列列三十四公分长的稻茬笔直地立在那里,像是敬奉神灵的香柱。

千百年来,土地,是屯里人的命。在回忆往事时,农人们不会记起那是在哪一年,而是会把事件所在年份与当年的收成关联起来。当他们把一年的收成交给粮贩时,仿佛就交出了自己整整一年的血汗。如此,年复一年。

可出生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的姑娘陈雨佳,偏要改命。

渤海镇,是“石板大米”的产地。亿万年前,这里的火山爆发,岩浆流淌凝固形成玄武岩,铺就了镇子里随处可见的“石板地”。石板具有较强的吸热散热功能,使得石板地的地温和水温比一般稻田高出2-3摄氏度。石板上覆盖着岩石风化和腐殖质沉积形成的肥沃黑土,加之镜泊湖的优质水源灌溉,使得这里水稻生长环境极为优越。

“市面上那么难吃的米还能1斤卖出几十块、上百块的价,我们这么好的米却只能20斤、50斤地卖,浪费了!我想回乡,帮助村民们卖大米!”

就像是一滴油滴进滚烫的水里,陈雨佳一句话,炸开了全村人的锅。爸爸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你就稳当儿地、踏实儿地(东北话)当老师!农活很辛苦,市场也不是那么好做!”

陈雨佳的倔劲儿上来了。她把宁安市第一中学体育老师的工作一辞,回到了乡野间。她热爱体育,从小就喜欢运动奔跑的自由感,可做一个新农人的想法占据了上风:“黑龙江不缺农民,但是缺会营销的新农人;村里不缺好产品,但是缺好销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