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古琴家高建国: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来源:光明网 | 作者:伍豪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0:00 | 1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气。古琴的珍贵难得,是在弹琴时,心事剔透明朗,回到天真本性,返璞归真之中与天地对话,所以古代常常只听琴音便可识得甚至懂得一人。

初识古琴家、画家高建国先生是缘于一首《山居吟》,琴音苍古之中松透疏朗,高老师将其间“高山为屏,清流为带”之雅逸、“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之旷达和徜徉其间、若有还无的萧索以指尖之流水古韵和琴法之铁画银钩的线韵感勾勒成诗。琴家高建国先生弄琴之时,不忘习画,常怀琴心,于古琴之中加入水墨游走,运指如行云,与古画之中添韵加音,丝弦似蝶舞,画在琴中游,音在墨里飞。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古筝悦人,古琴悦心,很多时候,古琴往往是弹给自己听的,刘长卿曾言:“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高建国先生琴画双绝,才高意广。古琴的“与天地之对话”,当得起“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若果说古筝是大家闺秀,琵琶是小家碧玉,而古琴则是“真名士自风流”。

高建国先生弹琴三十余载,回忆往昔,遇见古琴是自己命运中的注定的缘分。琴之型制成于东汉,南北朝时,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异彩纷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琴几乎鲜有人知,近年又逐渐兴起。

高先生谈到古琴的小众与大众之时,坦言:“小众与大众是相对的,古琴五六十年代鲜有人问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弹奏,现代有很多人是真心喜爱古琴,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着作秀成分,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十年之内没有太多动静,近年来才有大众化趋势。”先生说:“提起古琴,总会有人想起那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古琴其实是有门槛的,尽管近年来又大众化迹象,但实则依旧是小众,无论从难度还是本质包括素养而言,古琴都是有要求的,真正想要弹奏好古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古琴美在意,妙在境,技是艺之基础,艺是技之外延。”

高先生弹古琴是巧合,也是必然。他生于枕水而居的江南,氤氲着诗意水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江南之地,不仅于历史更迭之中孕育了千年文化,还养育一方才子墨客,更有多家琴派竞相开放,江苏自是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先生承袭了广陵派的恬逸洒脱、圆转流动,金陵派的端庄古朴,俊秀文气,并兼收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琴风之中格调取法天地,方正端重,但其意蕴之中又饱满绵长,松透圆润。

先生少时便接触过多种乐器,那时候当地宣传队举办演出,先生耳濡目染,彼时民族器乐中古筝、笛子、唢呐、二胡等皆是演出的座上宾,先生自小也涉猎过二胡、三弦、小提琴、笛子和板胡,音乐是相通的,那时年少,纵然对于乐器有所感悟,也只是将之视为乐器,虽偶尔听他人弹奏古琴,也知晓古琴变调之繁复,却始终未得真谛,或确切地说是,没有静下心去好好感悟古琴之妙趣。后来随着岁月消长,褪去少年青涩,开始逐渐接触世间百态之时,双手再按于古琴之上,竟然好似通灵一般,七弦根根分明,竟然弹到了自己心里,琴声泠泠淙淙如流水,在适时的阶段、适时的心境下,弹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领悟。

古琴不仅仅可以体现万物,应该说,古琴本身就囊括了相生之万物,天地之初始,先生说:“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可以如古琴这般意远韵长,藏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365天,琴面弧形,琴底平,象征天圆地方。古琴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一把琴七根弦,纵穿古今,横穿万物,尽收天地之万物,叹人生之喜悲。这样的一把琴,若无人间万象,怎能有这般山高水长,这样一把琴,怎么可能不动听不包罗万象源远流长!”

△高建国先生画作

先生笑谈:“其实古琴也有三种境界,最初弹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再过些年,就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古琴也讲求见人、见己、见众生,意境是虚实相生,但内心需正视自己!古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因为有自我认知,所以弹曲,对于古琴曲是选择性地喜欢,更喜欢弹奏符合时下心境的古曲!年轻时只是把古琴当做乐器,现在则是琴友,交友讲求随缘!你和古琴真正结缘的时候,你就愿意倾听他的声音,他也会理解你,倾泻而出你想要的韵律。当你能够通过文化背景感知古琴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件单纯的、简单的乐器,‘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初学古琴之时,也有诸多艰难,领悟不够,静心不够,如同写文章词不达意,犹有冬雪之孤冷,但一旦逐层参透递进,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寒冰乍破,春暖花开,内心无比豁达畅然!”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先生谦逊,看到近年古琴逐渐兴起,心中甚慰,被问及“是否有复兴文化的使命感在身”,先生坦然笑道:“自己才疏学浅,不敢担此大任,但确实希望古琴能够绽放璀璨,真正的历史传承,是将琴与书画并行不悖,不能就琴讲琴,作为我个人,我觉得内心追求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比如琴画,那也可称得上是一种使命感吧!”人之于自己,使命感在于以寻求自我价值的方式成全自己,感化他人,能以琴音感化他人、以七弦划亮他人世界的琴人,必然是内心纯澈之人,方能照见古今岁月悲欢交集。古琴的质感与变调相辅相成,先生半生都在用古琴解音解码与构造意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