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动静回转皆文章,高低浓淡见平生。先生认为琴人应该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洒然,天地万物可收纳于心,但又不萦绕于心。
在先生眼中,琴人弄琴,有些音,飞舞在琴弦上,有些音,却化成点点滴滴落在了心里。自己酷爱《山居吟》中的写意,但又独加一味萧索悲凉在其间;爱《鸥鹭忘机》之道法自然,但又别有一番天地;爱《庄周梦蝶》之痴而不迷醉而不乱,旷达时奏《良宵引》,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指法简洁,节短韵长,清冷之时奏《平沙落雁》,曲中展现水墨小品,意写云随雁字长,弹奏古琴把握意境,也可表达自己的小心情,这样的乐曲,才会有灵性,古琴曲始终在发展之中,我们当下学习,但却不是复制,而是融汇之中加入变通。古琴有100多个泛音,大约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每一个泛音都是心情之变奏。古琴历时千百年,有自己独特的记谱方法,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很多曲子都数十个版本,呈现了一个“变”,但却又都是“通”的,人生亦是如此,“变”是为了“通”,“通”是“变”的起始与宗旨。
对于古琴的“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高先生认为琴人也应该与其对应“妙、阔、散、雅、灵、正、逸、端、适”。
“妙”要妙在妙趣横生,妙音玲珑;如《流水》之曲水流觞,潺潺成画;
“阔”要胸襟开阔,明月入怀,纵观古今,天高月小,纵然苍凉,也不改幽思,如《关山月》之古朴大气,幽趣无穷;
“散”要散在“闲散疏朗”,气度闲适,林下之仪,蔚然清风,如《鸥鹭忘机》之曲意隽永,耐人寻味;
“雅”要雅在“雅正方正,清新脱俗”,如《梅花三弄》之仙风合畅,新声奇变之中风雅摇曳;
“灵”要灵在万物复苏于七弦,却又不拘泥于七弦,如《?乃》一声山水绿之盎然灵动烟消日出,灵气缭绕间与天地山水对话;
“正”要正在“清正端然,君子之风”,心正方可使操,如《酒狂》之坦荡,纵然酒中有乾坤,壶里日月长,依旧不忘初始之君子坦荡荡;
“逸”要逸然超脱,神清自然,如《渔樵问答》,避开尘世,四季流转,流星飒沓,回风流雪,操缦谐婉自如;
“端”要端正亭匀,温润如玉,如《阳关三叠》之君子之风,磊落疏朗,快意之事莫若友,离别之时愁满怀;
“适”要适得其态,中和清远,适度进退,如《平沙落雁》中苍然沧古,却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高建国先生画作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先生早年经商,经历颇丰,现移居广东,曾任中国古琴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课程访问学者、画家。顶着一身名号,却对其看得淡之又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以有限之身探取知识,领悟一生,已经受益匪浅,名号不过是身外之物,青年宜看远,中年宜看阔,老年宜看淡。”
如同很多习琴的人,先生在三十、四十以及五十岁时候,都遇见过瓶颈期,遇见瓶颈期的时候,先生从不较劲儿和钻牛角尖,反而是“放一放”,或从画中找感受,琴画合一,音墨同源,琴心有寄,墨画无涯。画中找琴心,是高先生的妙法之一,更是自己在寻根溯祖中的一种对话与考问。

△高建国先生画作
先生倡议学习古琴的人不妨也练一下书画,琴之指法是抚琴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古人有“神采生于指端”之说:“山川草木、风花雪月,造化自然,此实境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运指之中”。有了运指,琴画才能如石涛评画所说“指于山则灵之、指于水则动之、指于林则生之、指于人则逸之”。先生提倡“曲风屡变,指法不移”、“指法要健,下指要有神有物”,古琴与绘画一样,无论是古琴还是书画,都要道法自然。

他提及清代画家龚贤在其课徒稿中的画家四要,第一条“用笔要古”,其实古琴也要“用古”。而又借用清人沈宗骞作《芥舟学画编》时所讲“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跋扈飞扬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剑绣土花,中含坚质,鼎包翠碧,外耀光华”,从而将音画同源得以统一,寻根溯祖之中,春风化雨,英华徐徐。
云起笔落处,“琴”上架来时,画时笔走游龙,琴音流水融畅,先生的画作有五代之风,宋画遗韵,明人之骨,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无论是运笔作画,还是运指操琴,皆善以“象外之象”勾勒“境外之境”,以“情外之情”写意“韵外之韵”。

他坦言自己无论是弹琴还是作画,瓶颈期是时常有,但又时常突破,有时也时常被锁定,那时自己不会把自己圈定在“结界”中和自己死磕,而是选择走出来,从琴走入画,或者从画走入琴。总能在“千江有水千江月,万 里无云万 里天”中找到另一方天地,自己在教习学生弹奏古琴的时候,也不会施压给学生,作为老师,既要懂得给学生“倒满”,也要懂得给学生“放空”。古琴和画都是一种修行,表面上是看大千世界,其实是见到自己找寻自我,如同自己的字“行芝”,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高建国先生画作
看先生的花叶之画作,有宋人的高古流畅,还有清代人的劲瘦,重要的是有风骨,骨秀神屹,墨笔勾写,淡墨皴染,大有《秋柳双鸦图》的作者梁楷画风中的隽永和清代沈铨的明快生动;画山水树木时,有五代关仝的笔法简劲之妙,一幅小品上山水层次铺排而来,点染树石风叶,中锋勾写,转折自然,墨色干湿浓淡变化多样,又尽显明人吴伟的《渔乐图》之生趣,更有李唐画“竹锁桥边卖酒家”中横生“锁”字之趣味与留白,意在画中,韵延画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高先生在云蒸霞蔚、峰峦出没、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成长,其画作铁画银钩之中又淡墨清岚,云山烟树,点笔破墨,笔力鼎健,构思新巧,先生也提倡多去模仿古画,于古画中与古人对话,找高古之音,寻沧古之律。师古人之迹,就是继承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师心更要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