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熙:遒劲中显清淳,雅致中出气势
魏紫熙(1915-2002)是金陵画派中代表性的画家。他出生于中原河南遂平,毕业于开封河南艺术师范,绘画胎息于清“四王”,后又取法于南宋马远、夏圭,曾执教于河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赴江苏南京工作。1958年他与傅抱石、亚明等参加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建,并任办公室主任,多次组织画家深入生活,如震撼画坛的二万三千里写生行。魏紫熙是一位精研传统,取法经典,融古通今,善于变法的丹青高手。他早年主学山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转向人物,创作出了一批富有生活气息与思想内涵的佳作。七十年代又再次回师山水,笔墨苍秀朴拙,气韵浑穆朗逸,风格清新质朴。他原本是出于“长安画派”,后又加盟“金陵画派”。因此,他的绘画既有中原的雄健豪放,亦有江南的灵秀奇谲。婉约中见风骨,遒劲中显清淳,雅致中出气势。著名画家傅恒曾感叹:“魏紫熙的山水画可媲美张大千。”

魏紫熙《黄洋界》
《黄洋界》是魏紫熙山水画的压卷之作,全图以俯瞰的视角,浩渺的场景,雄峭的峰姿,再现了井冈山黄洋界的险峻壮丽。其山石的质感与山壑的交错,他用勾皴相间的笔触,劲健凝重的线条,表现出了山势高耸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气度。而那高耸入云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成为全画的聚焦之点、华彩之笔,讴歌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伟大胜利,赞美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在用彩施色上,魏紫熙更是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浅绛点缀、淡雅为之的陈法,而是施以大面积的赭红重敷,使整个黄洋界、乃至远处的峰涌云浮、天光山色,全部洇润在象征着胜利、希望的红光之中,凸显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巨大的审美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从而使全画弥散出浓郁的现实主义豪情和激越的浪漫主义精神。
傅抱石:诠释“笔墨当随时代”
傅抱石(1904-1965)是位全能型的画家,尤其擅长山水,他以独特的“抱石皴”享誉海内外画坛,其笔致飘逸奇谲,气势豪放雄浑,构图精湛严谨,意境丰瞻内蕴。郭沫若评其画为:“沉浸浓郁”而“含英咀华”。傅抱石既崇尚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方法及“笔墨当随时代”的别样追求,又很推重王?的“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创作理念。因此,他时常外出写生,脚染尘土,人在旅途。唯其如此,他的腕底笔端总洋溢着时代激情、艺术信念与创作探索。

傅抱石《强渡大渡河》
1951年,正是新生的共和国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作为金陵画派的掌门人,傅抱石在热情地拥抱这个时代的同时,也在开始思考传统的中国画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笔墨、更新方法。为了纪念长征,讴歌长征,傅抱石历时数月,反复推敲,精心创作了《强渡大渡河》,主题鲜明,立意宏大,气势雄壮。他首先大胆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山随平视远”的常规构图法,而是大胆采用了从高俯视的空间构图和新颖视角,营造了开阔浩翰的场景,这种造境方法为整个画面增加了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氛围。江岸壁立千仞、奇峭峻伟,右上角那块乌黑的礁石,更是突兀而险情四伏。江面上水雾云气缥缈而波涛汹涌,傅抱石在此处使用了特有的“抱石皴”笔法,纵笔挥洒,酣畅淋漓,以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种意境营造与场景氛围。一只满载红军战士的小船正搏风迎浪而进,战士们奋力划桨,呐喊前行,势不可挡。而站在船头的指挥者正手指前方,鼓舞激励着战友突破天堑,夺取胜利。从而笔墨传情地塑造了英雄群像,突出了长征战士不怕牺牲,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无畏精神。整幅画在笔墨的挥洒、构图的处理、皴法的运用、色彩的晕染上,都达到了诗性表达的境地,成为“新山水画”的代表作。诚如徐悲鸿所言:“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翰,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钱松?:创出“颤笔皴”与“?砂红”
在当代老一辈的画家中,长期生活、挥毫于无锡太湖之滨的钱松?(1899-1985),是一位技法全面、功力深厚、造诣独特,尤其擅长于画现代山水画的名家。他自小青箱家学,渊源有自,诗文书画开蒙于其父。及长后师从画家胡汀鹭,以石涛、石溪、唐寅为临摹效法,并上窥宋、元诸家,以清新雅逸的画风崛起于江南画坛,应聘在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57年,入江苏省国画院。钱松?相当重视深入生活与旅行写生,经常背起画夹,行脚大江南北,屐痕长城内外,访问红色名胜。1960年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与傅抱石、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等壮游豫、陕、川、鄂、湘、粤等六省,后又去了皖、鲁、粤、赣等省,走一路画一路,为当代山水画注入了时代的新气象、新风尚。

钱松?《延安颂》
钱松?的山水画注重笔墨线条,于华润秀逸中求浑朴苍茫,于典雅雍容中显遒劲畅达。其构图疏密有致而朗逸宏阔,朴茂生动而变化自如。其内蕴则婉约含蓄而隽永深邃,诗意盎然而意境高瞻,能把时代精神、生活气息。民族风格完美地融为一体,曾成功地创作了一大批红色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如他于1979年创作的《延安颂》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巍峨雄伟的宝塔山上,宝塔高耸入云,红花烂漫,风光无限。山间朴实的窑洞,隐约可见,传导了对革命圣地的深切怀缅。特别是宝塔高大的山体,钱松?以其独创的“颤笔皴”施技,用金错刀般的笔法画之,纵横交错,沉涩苍劲而雄健古拙,凝定浑穆而骨力洞达,与搏抱石的“抱石皴”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塔山下,一桥飞架南北,反映了延安在新时代的崭新风貌。在色彩的运用上,钱松?大胆独创地用?砂代之,以宝塔、山花、松树等均用?砂红抹染,给人以绚丽明艳、璀璨斑斓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