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余渔:北大博士的另类选择 放弃企业百万元年薪和内地公职,一路“下”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王华雨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1:00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余渔下棉田查看棉花长势。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余渔和农民一起采摘葡萄。

在很多人眼里,余渔是个理想主义者,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常常会作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比如,毕业前夕,这个北大博士放弃了某企业百万元年薪的盛情邀请,选择与南方某省签约,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

比如,没过多久,新疆招录大学生的消息传来,他放着内地许诺的公职不要,不惜远走新疆做个村官。

有人说他傻,“有理想不耽误挣钱呀,等你挣够了钱,再去为国家作贡献嘛!”

有人说他笨,“在新疆10年都不一定能当上县长,同样是基层干部,你在新疆奋斗的终点,可能都没有在内地的起点高。”

可余渔不以为然,对待自己的前途,他有些“佛系”。在他看来,升官发财皆身外之物,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看得重了只会徒增烦恼。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他所说的“好事”,往小了讲,是他个人的家国理想。往大了讲,就是要为国家作贡献。有人说,“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可不多!”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人各有志,没准儿,我留在内地还不如现在开心呢。”他说。

将心底的冲动付诸行动

其实对于自己的理想,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并不明晰。

刚走入校园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为此,除专业学习外,他自学数学、物理、机械、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社会学等各门学科,试图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探究竟。

很快,他发现自己对国家安全战略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抱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战争史、战略战役分析、军事指挥学等书籍一看就是一夜,废寝忘食,近乎痴迷,甚至整个世界地图他都能够倒背如流。

找到了兴趣所在,便有了奋斗的目标。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在安全研究方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的学习让他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中国正处于一个需要‘战略突围’的关键时期,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要具备世界意识、世界思维,国家需要做好战略研究,国家也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尽管他从小酷爱边塞诗,喜读爱国守边的英雄故事,但这却是他第一次将自己与国家联系起来,“一个人很渺小,只有把个人放到时代发展、国家需要的进程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我想为国家为社会作一些贡献”。

原本,他打算毕业后继续做学术研究,找一个教职,这样既能满足自己的个人兴趣,又可以为国家发展出力,一举两得。可转念一想,自己还年轻,应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年轻人去做政策研究,还为时尚早。

“我们这个专业不同于其他,它始终需要与社会、国家结合到一起,不到基层去,很多东西搞不清楚。”余渔说,“在我还没有真正懂中国的时候,做学术还是欠火候。”

所以在南方某省委组织部来到北大宣讲招录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企业百万元年薪的邀请。当然,该省给的待遇也很优厚,去了就有公职,领导很重视,“本来就想着去基层,条件还这么好,这样还不签还想怎么样呢”。

可没过多久,传来新疆要在北大招生的消息,余渔一下子坐不住了。研究了多年的国家安全战略,他太清楚新疆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了。

“从新疆出发,到中亚、到欧洲比到广州上海还要近,‘一带一路’要向西突破,中国要走向亚欧大陆,经略这片世界财富的核心地带,都需要站稳新疆这块前哨站和根据地。”

新疆如此重要,但同时它又极其复杂,这不正是需要自己以一身所学报效国家之时吗?他回想起书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脑中浮现起班超、杨遇春、左宗棠,这些历史上感人的故事、璀璨的明星皆出自这里,这感召着他跟随着英雄的脚步,登上这方历史厚重的舞台。

他清楚地知道,选择新疆意味着放弃世俗的成功,“但人总要有些精神追求”。朋友们劝他,等过些年房子买好了,户口落实了,财务自由了再去作贡献也不迟。

“但如果我留在大城市安家落户,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习惯了高收入的都市生活,再来选择这条路,我觉得我就选不了了。”余渔坦言,“就是要趁刚走出校园的时候,那时候最具理想情怀,最有激情,没有被社会打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敢于将心底的这种冲动付诸行动。”

“打不烂、锤不扁、磨不碎”,但心依旧柔软

2019年7月,余渔从北京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正式就任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党支部副书记。理想与现实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对他的考验,此时也才刚刚开始。

阿扎克乡地处南疆,沙漠气候干燥异常,家在四川的余渔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即使现在,他的手臂上还有不久前刚刚晒出来的伤。

刚来时,村里条件简陋,没有办公室,没有暖气,即使是冬天,为了节约煤炭也只能晚上才烧一两个小时。全村只有一台电脑,大家排着队用。

一次,余渔正在电脑前办公,突然一只老鼠窜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老鼠接触。他想抓住它,可一抓就跑。等他开始工作,老鼠又出现了。折腾几个回合,余渔放弃了,任由老鼠在一旁大摇大摆地走,他只专心办公,各干各的,自此相安无事。

巴蜀之地向来以美食闻名,可在这里,他只能吃到拉条子、抓饭。村里汉族干部少,语言沟通也是难题。如此种种都需要余渔慢慢适应。当然,最大的考验还是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