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余渔:北大博士的另类选择 放弃企业百万元年薪和内地公职,一路“下”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王华雨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1:00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入村不过半年,余渔便已对星期几没有了概念,艰巨的工作任务让加班、熬夜成为家常便饭,有时睡个囫囵觉也是种奢望。在他的宿舍里,被子时刻都是打包状态,随时准备着前往工作第一线。

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维护稳定,几场硬仗打下来,用余渔的话说,是练就了一身的钢筋铁骨,打不烂、锤不扁、磨不碎。

不过,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余渔也不例外。在自己的理想面前,余渔是坚强的、坚定的、无所畏惧的,但在家人面前,他是柔软的、温情的、满怀愧疚的。

今年3月,余渔与妻子去城里领了证。那天一早,他和妻子各自请了假。天一亮,他便骑着电动车,载着她前往民政局。两人刚从民政局出来,就各奔东西,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这也是两人几个月来为数不多的一次相见。

余渔与妻子是同一所高中的师兄妹,相识相伴多年。早前,听闻余渔要到南方工作,妻子还挺高兴。因为她是重庆人,想着离家近,见面也方便。可当余渔改变主意去新疆时,妻子只剩下了震惊。

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妻子也想通了,“我既然选择了他,我就要尊重他的理想和抱负”。今年年初,妻子也选择了跟随丈夫,来到新疆,同样做了一名基层干部。

妻子的到来让余渔很感动,也很愧疚。“一个女孩子,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在重庆有车有房,本可以过得很舒适。到了这边,想吃什么都没有,想买什么也没有,连快递很多都不送。”

妻子的工作地距离余渔所在的乡不过10分钟的车程,可却经常见不到面,半年多来,两人几乎没在一起生活过。前几天妻子工作太忙病倒了,余渔请假回去买了一只鸡,给她做了一顿饭。这距离上次见面,已记不清多久。

“回去见到她,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心疼得不得了。一个本来时尚阳光靓丽的女孩,现在搞得灰头土脸的,唉!真是提不得这种事。”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余渔数度哽咽,“我可以不在意那些身外之物,克服一切困难,但是对她来说太难了,她放弃了太多。”

身边的妻子尚且无法照料,更别提远方年迈的父母。“父母养育我这么多年,培养我不容易,妈妈身体也不好,但我也确实尽不了孝。”好在,父母理解他,支持他,父亲曾对他说:“去边疆以后你就是国家的人了,你就跟着国家走吧,以后千难万难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我觉得我挺自私的,就为了自己的这么点理想,让家人都跟着作出牺牲。”有时心中巨大的愧疚感在夜深人静时会瞬间爆发,“熬不住了,就跑到外面野地里仰天哭一场,回来再打电话安慰一下妻子。”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经常有人替余渔惋惜,如果当年没有来疆,他现在应该已经是县领导了。而眼下,他才刚刚被任命为阿扎克乡党委副书记。

但在余渔的认知里,这样的假设本就是个伪命题。都是基层,没有哪里的干部更伟大,也没有哪里的条件更艰苦,在哪都是为国家作贡献,只不过是选择不同。

“就像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一样,‘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我既然选择了这里,那我就做好了准备,没有想过回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况且,多年的专业学习让他清楚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在南疆,他更能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

“如果是一个内地的乡村,村里的一点点改变很难直观地影响整个国家的进程,但这里不同,这里的每一项工作,对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余渔说。

“比如,经常有来自欧美各国的政要使团记者来到这里,我们一个小小的村干部就如同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整个国家。如果一个村子的工作干好了,那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好。”

今年7月,余渔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回顾过去的两年时光,他自我评价勉强还算干得不错。

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余渔第一次来到阿扎克乡政府门口时,目光所及之处除了一座孤零零的政府大院,连个小卖部都没有。现在,超市、夜市、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已经多多少少有点乡镇的样子了。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还发展起了一条年产值1.2亿元的产业街,厂内机器轰鸣,货车来来往往,工人干得热火朝天。

实实在在的改变让余渔有信心继续奋斗下去,在他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人,“甚至连一个村的事情都说了不算”。他将自己比作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道题。只要工作在一点点推进,事业在一点点进步,那理想便在眼前。

“不是每个科学家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颠覆整个世界。我只希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添砖加瓦,哪怕只贡献一粒尘埃,也是值得的。如果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那合起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

虽然与古人笔下的那些英雄人物相比,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觉得,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战胜了自己人性中的某些东西,从这一角度讲,他为自己感到骄傲,在他的心里,他是自己的英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