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广大少年儿童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成长为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一代新人。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幸福图景,激发着当代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件件充满关爱之情的美术作品,寄寓人们对祖国花朵的美好期冀,体现了少年儿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一言一行到一举一动,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当代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彩图景铺展开来。
呵护少儿健康成长、关爱困难儿童群体……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守护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美好未来。陈海强的油画《母婴工作室》以三联画的形式,从多个视角展现了职工亲子工作室内的温馨场景。左侧护理台上,妈妈正在给孩子换尿不湿;右侧爱心妈咪小屋门口,刚刚结束哺乳的母子幸福相依;中间的活动室,妈妈们正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阅读。作品生动表现了职工亲子工作室为职工和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李珊的漆画《星星的孩子》和朱蓓蕾的中国画《关爱》,关注的是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残疾儿童教育。《星星的孩子》用浪漫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小女孩走出“孤独”的幸福模样;《关爱》以淡雅温暖的色彩,描绘了一位青年女教师弯着腰耐心辅导智障儿童的细节。两件作品皆以小见大,寓示“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的教育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今,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愈发多元,不仅勤学书本知识,还多学课外知识,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造能力。这也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刘山花的中国画《声音》,聚焦少儿声乐演奏现场,鼓声阵阵、笛声悠悠,孩子们专注、认真的神情动人。在李冬梅的色粉画《逐梦?助力乡村美育行动》中,孩子们在墙上自由创作,明亮的光洒向屋内,照亮了孩子们的梦想,也预示着乡村美育的光明未来。
美术工作者兼收并蓄,将儿童题材美术创作植根于历史、文化、生活、教育的土壤,通过小题材的深化,折射大时代的变迁。透过这些作品,观众既可以领略童年如画的诗意,又能深切感受到一代新人正茁壮成长。(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