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儿童题材美术创作:展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彩图景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杨国军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3:00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广大少年儿童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成长为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一代新人。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幸福图景,激发着当代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件件充满关爱之情的美术作品,寄寓人们对祖国花朵的美好期冀,体现了少年儿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一言一行到一举一动,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当代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彩图景铺展开来。

长征精神代代传(雕塑)

哈喽!北斗(中国画)

展现童心筑梦之志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新时代少年儿童立志向、有梦想的精神风貌,感染着美术工作者,他们以七彩画笔绘写童心筑梦新篇章,成为儿童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亮点。

童心向党。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为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马文甲的雕塑《长征精神代代传》,便以一老一小为表现对象,塑造了一位老红军将草鞋传给后代的场景,寓意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走好新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动力。老红军坐在轮椅上,形象朴实,目光坚毅;小女孩系着红领巾,挺拔站立,深情望向老人的同时,双手接过草鞋,充满朝气。一老一小两个人物形象相呼应,生动诠释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同样的立意,赵国强的油画《传承》以日常视角,彰显了少年儿童弘扬红色精神的自觉。画面上,两个学生正在认真悬挂画页。这些画页记录着百年党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佩戴红领巾的男生手持画页,举止中蕴含着仪式感。这两件作品,虽艺术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当代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先进性。

新时代少年儿童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梦想也更加远大。马瑞波的中国画《哈喽!北斗》,以“启迪”为灵感,描绘了5个孩童排队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北斗卫星的情景。穹顶式弧形构图代表浩渺的苍穹,卫星隐现其中,象征科学梦想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心中发芽。陈飞飞的中国画《成长日记之航天梦》,则打破常规表现方式,以超现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张悬浮在太空中的儿童书桌。书桌四周环绕着飞机、卫星和银河等形象,折射出书桌的小主人胸怀航天梦,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不论是肖像描绘,还是情景刻画,这些美术作品都深刻关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新变化、新风貌,并通过艺术化的提炼,赋予其独特的精神色彩,既拓展了儿童题材美术创作新空间,又注入了新内涵。

镌刻砥砺品格之道

少年儿童立志成才,既要修身立德、志存高远,也要强健体魄、锤炼意志等。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当代少年儿童向上向善的追求得到多元展现。

体育运动尤其能增强少儿体质、培养拼搏精神。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爱上体育运动,这一变化也丰富了儿童题材美术创作内容。在隋荣钰的中国画《百舸争流》中,黑、白、灰三色构成了颇具现代感的画面,孩子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扑面而来;在刘海涛的中国画《希望的田野》中,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再现了一群孩童在田间奔跑的快乐场景,生机活力荡漾开来;在郭春平的中国画《少年与速度》中,画家通过捕捉儿童轮滑竞赛的瞬间,传递出勇于争先的精神……这些作品,皆超越单纯的运动再现,借助人物塑造,展现丰厚的精神内涵。

当下,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加强少年儿童社会实践,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何云的中国画《情暖人间三月天》,以椭圆形的构图,定格爱心粥发放点的暖人瞬间。画面中,大人站在后方,两位小志愿者冲在前面,相互协作,将爱心粥发放给市民,在温暖别人的同时,孩子们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成长。参加冬令营、夏令营,可以让小朋友们互相学习、增长见识,军事拓展训练等活动尤其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高金丽的中国画《琢玉》,以军训课为内容,描绘了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小学生认真聆听青年教官讲解的场景。孩子们神情专注,显然已融入这项训练。作品名称进一步点明了砥砺少年儿童品格以助成长的创作主旨。

还有一些美术作品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刻画,展现新时代育人观念。如王?如的中国画《家风》,以工笔技法细致勾勒了一名儿童认真给妈妈戴眼镜的温馨画面。旁边站着一个小女孩,在帮妈妈打伞,妈妈和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人物关系形成呼应。

倡扬共育新人之风

美术工作者敏锐捕捉少儿教育中的新实践、新气象,通过美术作品展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这些进步,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得到立体呈现。例如,刘璐璐的中国画《宽厚里托幼班的正午阳光》,以九宫格的构图,再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午休的温馨画面,寓意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婴幼儿得到更好的保育、呵护。王树霞的中国画《美丽校园?新社团》,以“新”为题眼,通过学生参加科技类社团的场景,展现了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张春艳的中国画《支教留念》和王子锟的中国画《育新人》,则将目光对准乡村教育的发展。前者借用摄影中常见的“全家福”构图,镌刻年轻教师与乡村儿童亲如一家的美好时光。后者以三联画表现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间画面上,一群孩子将老师团团围住,认真聆听老师答疑解惑;左右两侧画面上,孩子们拿着书本、排着队正向老师靠拢。作品借鉴年画形式,以欢快明亮的色调强化了育新人的主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