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分级阅读体系,净化网络阅读环境。可考虑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针对我国青少年分级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标准和相应解决措施。分级阅读需要建立综合化指标,除了审美性、知识性、科普性三个重要考量外,还要结合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社会变迁引发的知识需求演变而不断迭代升级,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阅读标准、评价体系、测评体系。同时,加大对青少年分级阅读的引导和督促,联合多主体力量引导青少年分级阅读,制定相应标准,以保障分级阅读的长期有效性。此外,要注意数字化阅读时代的新变化,在制定策略时紧跟最新趋势、着眼紧要症结。例如,当下数字化阅读极大开阔青少年眼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内容的不可控性和无序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完善过滤不良信息的功能,净化网络阅读环境;同时,积极完善线上图书销售和推荐系统分层,对相关平台进行监督追责,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学校:分级阅读融入课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在把握好课本教学的同时,应开发设计针对性的阅读课程,研制与大纲课文相关的、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材料,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可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专家展开合作,将分级图书的阅读教学融入课堂,指导学生的购书行为,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更精细化的、因材施教式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设置不同年级的阅读室或图书角,并根据年级开展图书朗诵、篇目表演、趣味知识竞赛之类的丰富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自主参与,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出版机构:关注中小学生阅读需求,打造丰富的分级阅读文本。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阅读需求,精准策划选题、推出分级阅读文本。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韩国“微笑花生”直营幼儿园开发了“人教?我爱阅读 儿童分级阅读书系”,旨在帮助3-6岁儿童在亲子阅读中轻松识字,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自主阅读;中信童书推出分龄重点新书产品,还面向读者推出“家庭分龄阅读图书馆”,通过“图书+售后阅读指导+社群服务”的模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阅读指导和切实帮助。
总之,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出版社、图书馆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图书分级发展,才能让图书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切实为孩子们搭建起成长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