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蒙曼:对古代女性一无所知是对人类历史的一半一无所知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董宇平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46:00 | 111 次浏览 | 分享到:

1.jpg

2.jpg

供图/蒙曼

夜深人静之时,恰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创作的黄金时间。不过,热爱当下的蒙曼笑说自己并不喜欢穿越,所以她在写作之时并不是与其写作对象??那些古人“神交”,更多的是在和读者聊天,试图成为读者和古人的桥梁。

《蒙曼女性诗词课 哲妇》最新出版,在书中,蒙曼将诗词和女性结合,以诗词为引,顺着历史朝代更替的顺序,讲述了诗词背后28位女子的精彩人生,以及她们背后的中国史。

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蒙曼希望这本书能得到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喜欢,“因为年轻人是未来,你知道得越多,你对历史误解越少。年轻女性更是需要标杆的。”对于这个“年轻”的具体年龄标准,蒙曼认为40岁以下,都算是她这里讲的“年轻人”。

从诗词和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女性

“哲”是笔下人物的选取标准

此次书写女性诗词课,在蒙曼看来算是回到其原本的研究轨道,“我做女性史很多年了,我本来是两个专业研究方向,一个是隋唐史,一个就是女性史。2011年,我做中国古代女性史专题,对女性历史研究比较多,我觉得这都是写作‘女性诗词课’的契机。”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很多女性都是才女。蒙曼发现,她们的才华基本上都是文才,表现为诗词,“我当时最初的想法是,看看女性的诗词能够反映出她们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后来发现,单看才女的诗词,是很窄的一个路子,因为她们创作的选题基本上就是日常生活,家庭、亲人、看到的春花秋月等等。但我觉得在历史上,女性一直在成长,她们一直随着所在的时代在成长,如果将她们放在历史中,眼界就变得更宽了,不一定是女性在写诗,而是诗在写女性。这样就有了现在的《蒙曼女性诗词课》。”

《诗经》说“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有本事的男子成就一个国家,有本事的女子毁掉一个国家。蒙曼认为这是历史的偏见,“女子有的成城,有的倾城,成城和倾城间,比男子有更多的幽微隐曲,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诗词和故事。我想以诗作为一个大的引子,从诗和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女性,讲述构成历史、更创造历史的她们翻卷起来的历史风云。”

反复考量之下,蒙曼写了50位女性,因为体量庞大,《蒙曼女性诗词课》被拆为“哲妇”和“邦媛”两部,“哲”也是蒙曼对于笔下人物的“挑选标准”,“哲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偏重于政治智慧,所以,《蒙曼女性诗词课 哲妇》包含的是政治女性,是对中国政治产生影响的女性,不见得说她们都是武则天那样的人物,但是她们的存在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强烈影响。比方说娥皇、女英,她们反映的就是部落联盟时代的政治。那个时代是禅让制,禅让人选怎样去选择?就是说怎样去考察干部?娥皇、女英其实是被放在被考察干部身边的人,她们的态度也会对当时的政治产生影响。”

拆成哲妇和邦媛两部后,哲妇侧重于政治女性,邦媛侧重文化女性。但有些人既是政治人物,也是文化人物,所以,蒙曼说自己会根据分类做些取舍。例如,这个女性界定为哲妇,那就会偏重于她的政治智慧,轻写她的文化成就。

可读性和历史、文学性三者结合

写这本书比给学生讲课还难

虽然是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但蒙曼坦言,写作《蒙曼女性诗词课 哲妇》并不容易,“相比之下,我给学生讲中国古代女性史专题,倒觉得更容易些,因为给学生讲课,你觉得女性史会涉及到哪些内容,直接讲就可以了。而《蒙曼女性诗词课 哲妇》是希望做成大众读物,要有可读性,还要涵盖历史和文学性,这三者怎么样结合在一起,其实是挺费周折的。”

为了增加可读性,蒙曼选取的主要是“知名人物”,大众多少对于这些名字有所了解,“给学生讲课,你无需考虑学生是否知道这个人,虽然这些人现在在通俗文学系统里可能已经不见了,但在历史上非常重要,所以学生应该了解,你就会给学生讲。可是我们给普通读者讲,你要是讲了一群他们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比较有挑战性,缺少兴趣,所以在人物的选取上,我就会偏重于考虑名气,比方说三个人都是‘候选人’,那我就选择一个知名度最高的。”

无论是之前的“品唐诗”,还是这次的女性诗词课,都是先有音频,后出图书。蒙曼的音频大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蒙曼讲得极为生动,有感染力。蒙曼透露她在写文稿时经常边写边念,“我的音频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提纲,我是有严格文稿的,文稿我一边写的时候,一边会把它说出来,那样我才会知道它是不是属于口语体。因为我受教育时间太长了,有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写成了书面语,但是你一读就发现,哎呀,书面语听起来好硬,这个时候把它稍微转化一下,你会发现好很多。”

蒙曼最新的音频是讲《红楼梦》,她说这次的工作量很大,“ 我讲唐诗系列的时候,一期文案写3000多字,《红楼梦》是直接翻倍的,落实到文案是挺不轻松的一件事。但我还是觉得要落实文案,第一是因为它严谨,第二是文案要往口语体里写,否则你就像念书一样,很刻板。”

虽然希望可读,增加通俗性,但是蒙曼并未舍弃历史深度。蒙曼的母亲八十岁了,以前听的是女性诗词课音频,这次样书出来后,蒙曼送给母亲一本,“说实在的,我老母亲文化程度挺高的,她是老师,而且她这么多年阅读量非常大。但她说这次有二三十个字左右不认识,我发现主要是引用《诗经》上的那些字。我因此就觉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讲,即使是耳熟能详的人物,甚至是似曾相识的故事,其实阅读起来还是有挑战的。

   相关新闻